浙南平阳革命老区山门粟裕红军小学、凤卧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隆重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李川)6月中下旬时节的浙南,正值梅雨季,丝雨绵延,雾霭重绕。在位于温州市平阳县的山门粟裕红军小学和凤卧红军小学操场上,鲜红的红军小学校旗正迎风飘扬。
就在6月20日,这两所位于革命老区的山门粟裕红军小学、凤卧红军小学刚刚迈进全国231所红军小学的光荣行列。从此,在这曾经洒下无数革命先烈鲜血的地方,面对着青山忠骨,两座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的红色基地傲然伫立。
在横越八十载的时空对接下,体现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无畏品质的红军精神在一代代中华儿女中赓续不息、薪火相传。这是缅怀、纪念,亦是责任、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所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不忘初心,始能继续前进;砥砺奋进,方能不辱使命。正式启动于2007年4月的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正是秉承着传承、弘扬红军精神的神圣职责,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浩然使命,将231面鲜红的红小校旗展扬在祖国大地,将红军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顾问万晓援少将为凤卧红军小学授旗。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红小十九载 传承红军精神矢志不渝
还未走近凤卧红军小学,远远就能望见主教学楼楼顶上高高排列的习近平总书记为红军小学的题词:“托起明天的太阳”;转过教学楼的背侧,则是楼体上竖起高挂的巨幅对联:“红军高举燎原火,学子传承先辈志”;校园内小溪两岸的石栏上雕刻着红军长征、开国十大元帅、中共浙江一大会议简介、革命诗词等内容故事;小溪上的两座石桥分别命名为“挺进桥”和“明德桥”;教学楼内的“明德书吧”是专为纪念年仅17岁的革命烈士郑明德而设立;学校内的18个班级中队全部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为学生设置的奖项荣誉也以“星星奖”和“红军奖”定名……
走在凤卧红军小学,在这里眼看耳闻的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红色元素的印记,走廊上悬挂的革命英雄画像、黑板报上展示的绘画作品、后墙上悬挂的“闪闪红星伴我行”活动图,甚至上下课铃声都以冲锋号代替。
在凤卧红军小学校长施正取看来,平阳是一片红色的土壤,红色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被誉为“浙江延安”。“平阳曾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红军挺进师的活动中心,中共浙江省委的发源地,1939年时,浙江‘省一大’就在平阳凤卧召开,粟裕、刘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
回望峥嵘岁月,无数革命先烈缔造的光辉历史,为如今的平阳留下丰富的红色资源,亦留下优良的革命传统,渗透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每个乡亲的心坎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位处革命老区的凤卧红军小学正是依托地域优势,始终围绕着红色元素作为学校建设的出发点。
开国上将贺炳炎之子、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贺雷生(左一)为凤卧红军小学授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从1998年正式批文命名为“红军小学”,到今天,凤卧红军小学已经走过了19年的红色历程。这在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强看来,也是感觉非常难得和连连赞叹称道的。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启动于2007年,到今年正好走过十年,而凤卧红军小学却已经19岁了,是名正言顺的‘红一小’,全国231所红军小学里的老大哥。”方强说。
深厚的红色渊源,明确的红色办学理念,多年来的红色办学举措,已令凤卧红军小学校园处处散发着灿烂的红色光芒。
“讲革命故事,学红军精神,唱革命歌曲,受思想洗礼,诵革命诗词,悟英雄气概,读红色书籍,倡优良作风,重走红军路,秉先烈遗志,争星星奖、红军奖,承红色精神。我们常年举办的这一系列红色活动,已经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走进每一位师生的心里。”施正取如数家珍般介绍道。
凤卧红军小学校前的红军桥依然挺立,奔腾的红溪依然在昼夜不息地流淌,正如沉淀在这片土地上的红军精神,一代代薪火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何为初心?在平阳乃至整个中国,红军精神就是一种最为淳朴的初心,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在今天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航程,指引着一代代青少年肩负重任,无畏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