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独家特稿  >  正文
青年与改革:青年的时代价值与自我革新

发稿时间:2015-11-12 07:4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5 年“首都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妍彤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 11月 12日电 (记者 刘妍彤 通讯员 杜沂蒙)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11月 8日, 2015年首都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牧云同样把这句话送给广大为民族之崛起、社会之革新而读书的青年人,以勤勉修身、互为鼓励。

  2015 年“首都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代表齐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同围绕“青年与改革”这一主题,从青年研究、制度研究、哲学研究、信仰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

  刚刚颁布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坚持深化改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是推进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六个原则之一。基于深化改革对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代意义,以及经济转型期大环境对青年成长提出的发展需求,来自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结合自身所学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与调研,就新时期青年如何进行改革与自我革新、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带来了很好的观点与启发。

   改革与自我革新:青年责任的时代解读

  “‘青年与改革’这一主题非常有意义,改革开放 30年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并成为取得当前伟大成就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如今,各种矛盾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进行改革将是一件非常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新清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谈到改革的意义与青年力量时指出,“青年人都是最富有精神的,当代青年人应关注国家的命运、当下和明天。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青年人要注意精神引领,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大局精神、攻坚克难的大无畏精神、追求真理、遵循规律的求实精神,以及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改变的是社会,更是身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青年人成长的时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哲学系研究生刘亚楠就将她的目光聚焦于新时期青年的自我革新,认为青年固然要勇敢地站出来研究改革,更要关注新时期青年人自我的价值彰显。“青年的自我改革力求学以致用,使知沉淀,使智升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立足实践、与时俱进,梳理自我革新对国家改革之作用,以增强中国改革的时效性和自觉性。”

  北京师范大学的闫丽则选择老题新谈,详细阐述“朋辈教育”的影响因素与成熟构建,尝试从教育方式的新型化、多元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完善进行探究,从而完成对高校学生社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朋辈教育的构建模式是以专业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以新媒体为桥梁,整合资源打造的‘一部主导 +多部联动’的组织模式。青年的相互学习与自我成长就是在‘一部主导,多部联动’的过程中得到增强与完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新清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妍彤 摄 

  青年聚焦:我们关注什么 才能改变什么 

  论及青年的自我革新,来自多个高校的青年学子对于社会问题的理智分析与热情探究同样让我们眼前一亮。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马超今年已是第三次参与该论坛,这一次,已是研三的他选择将关注点放在家乡西北,以理论知识为家乡生态的完善与建设出谋划策。马超以甘肃酒泉为研究视角,基于实地考察、了解新能源结构及其开发现状。在他题为《基于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实证研究》的报告中,他从“人”谈到“自然生态系统”,结合时政提出社会发展之“第四次技术革命”即新能源革新的观点。马超认为,解决酒泉新能源开发利用问题的对策在于将理念转变,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有效结合起来。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孙越的关注点则更加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她在《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认同困境》一文中走进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困境,从其认同问题、困境成因、社会制度的影响及解决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孙越看来,未来中国的社会更趋向于陌生人的社会,不注重乡土社会的联系。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怎样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歧视,怎样消除教育中的歧视、用工中的歧视,如何通过平等对待保证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呢,将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者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同样是聚焦于时下热点社会问题,来自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骆文杰则显得更加犀利且具有借鉴精神。骆文杰在论坛上分享了题为《从运动反腐到制度反腐的历史转变——韩国反腐败治理的经验启示研究》的论文,从腐败根源、韩国建政的阶段特征、韩国反腐的特征及效度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试图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反腐经验。在洛文杰看来,人治式运动反腐依靠制度力量,必须构建强有力的反腐败制度。同时国家领导集体的反腐信念是取得治理成效的坚实保障。此外需促进民众广泛参与,广集民智将是推进反腐的有效助力。 

  青年的眼睛,看到的是未来的视角。就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伟所说:“在我们青年人大展宏图的时代,青年人不要总去想从社会索取什么,而应该更多的想我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做什么。”即青年心之所系,明日力之所及,革新始发之地,是为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献计献策的集结号。 

  

   

  参与论坛的研究生代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信仰研究:青年成长和社会改革的压舱石 

  “你是青年吗?你的青年伙伴还有谁?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吗?你有为助力中国梦的建设添砖加瓦吗?”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贾蕾问自己的问题,也是她向数十位青年学子的真诚发问。在贾蕾看来,即使这几个词汇在如今的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但其真正的内在联系仍缺乏系统的分析探究。贾蕾说:“青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倡导既体现了社会道德存在的短板,又指明了新时期青年的信仰和使命。青年人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弘扬的主力军,又需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和精神力量。” 

  贾蕾的文章指出了青年与改革研究的另一重要范畴,即理想与信仰。同样将关注点聚焦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唐鑫。唐鑫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比较、青年理想信念的特征以及当代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途径分析等问题上与其他高校的同学做了交流。唐鑫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条件下,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十分必要。这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集体主义价值观,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相互关系。 

  “在伟大的时代,研究生应有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将理想、学识、志趣和风范作为每位‘新青年’的突出特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秦国伟在闭幕式强调。 

  据介绍,“首都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旨在搭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增加彼此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学术科研,提高学术科研的能力。“青年与改革”主题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年,影响力逐渐扩大,今年还吸引到更多京外高校学子的踊跃投稿和积极参与。 

责任编辑:李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