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武江乡村振兴志愿者范捷:在讲台上书写闪亮青春

发稿时间:2025-07-18 14:5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上课铃声响起,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白芒小学三年级的教室已响起清亮的声音:“同学们,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快……”讲台上,位扎着高马尾的00后教师正介绍着云霞图,她就是范捷。2023年盛夏,这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姑娘,怀揣着“让教育家精神在乡土扎根”的信念,加入“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当范捷跨过曲折小路走进白芒小学时,这片讲台让她长出了“三重身份”的翅膀——既是握粉笔的教书人,也是牵小手的引路人,更是乡村教育的播种者。 

范捷与孩子们在一起。 团韶关市武江区委 供图 

  握粉笔的教书人:全能课堂上的“多面手” 

  “乡村小学的讲台从不需要‘专属标签’,哪里缺人就往哪里站。”范捷的日常,是一本写满“跨界”的教学日志:清晨带三年级晨读时,她是字正腔圆的领读员;上午连着上语文和道法课,她化身拆解知识难点的讲解员;下午给五年级补英语,又成了耐心细致的语法导师。作为全校最年轻的教师,她身兼数职:三年级班主任需紧盯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三科任课教师要吃透三套教材的逻辑体系,党务工作者还得梳理厚厚的党建材料。两年间,这份对教学的专注让她收获了认可:2023-2025年度“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优秀志愿者、武江区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教师硬笔组三等奖……而她更在意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亮起的眼睛——那是知识被吸收时,最动人的光。 

  牵小手的引路人:用爱托举每个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光的事业。”这是范捷写在教案扉页的话,也是她作为“引路人”的行动指南。作为三年级班主任,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每个孩子:学生的英语发音进步了,她会在便利贴上画个笑脸;有学生害怕写作文,她就带大家观察校园的花草,从“一句话日记”开始练起。教室后墙的“成长树”上,挂满了学生手绘的绿叶,稚嫩的笔迹写着:“范老师教会我用英语介绍家乡”“我不怕写作文了”——这是她最珍视的“奖状”。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在意他们的全面成长。课间时,她会和孩子们一起跳大绳,听他们讲家里的趣事;发现有学生性格内向,她会主动聊起自己的大学时光,用同龄人的视角拉近距离。在她看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陪孩子慢慢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乡村教育的播种者:架起连接乡土与未来的桥 

  为了打破乡村教育的局限,她打造了“白芒家校彩虹桥”:每月推送“亲子共读清单”,让在外的父母也能参与孩子的阅读;带学生去学校植物园观察作物生长,把课堂搬进乡土;自编《成长记录》手册,记录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定期反馈给家长。她电脑旁的便利贴写着:“下周带孩子们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准备秋季研学活动”。她组建的“小小诗文朗诵队”里,孩子们用清脆的声音念着:“我们是山里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大树。”这句话,也是她作为“播种者”的信念——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对未来的期待。 

  范捷用沾满粉笔灰的手指,在笔记里写下:“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在白芒小学的讲台上,范捷以教书人的专业、引路人的温暖、播种者的远见,书写着00后支教教师的答卷。而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上,她和无数年轻志愿者一起,正用青春为墨,在乡土间画下更明亮的未来。(记者 韩玉)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