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张建伟)按照团聊城市委和高唐县委有关要求,为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开新局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团高唐县委聚焦党政所需、青年所盼精准发力,重点开展以下“十项行动”,助力青年发展。
乡村好青年赋能行动
为积极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实施乡村“好青年”培育“六步服务法”(即:广泛纳人、规范选人、培育强人、贴心服人、实干树人、宣传育人),打造乡村“好青年”“六条‘双新’”(即:“新媒体新视野”,“新技术新农民”,“新理念新思维”,“新时代新生活”,“新文明新风尚”,“新动能新业态”)模式,分行业建立好青年联盟。通过团支部、青年人才协会等组织,凝聚、整合好青年力量,集中发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密切联系县、镇(街道)金融机构,加大对“好青年”创业贷款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好青年”在创业过程中资金与资源不足等问题。在全县建设青创服务站,为乡村“好青年”提供金融支持、培训服务、电商进农村等服务支持,切实服务乡村“好青年”成长发展。组织开展“金融助力乡村好青年发展对接会”,邀请乡村“好青年”与金融机构洽谈合作项目、对接金融支持,助推乡村“好青年”项目发展。
城乡社区青年融入行动
在城乡社区升级3处“青年之家”,共同打造“青春社区”。?探索适合本社区的创建思路,创新开展青年沙龙、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兴趣交流等服务项目,广泛开展青年联谊交流活动,让更多的青年带着社区情怀、专业知识参与到社区治理的队伍中来,真正成为社区自治的参与者、社区活跃的带动者、社区正能量的传播者。
开展青年巡讲团“六进”活动
从团的基层干部、党政机关青年干部、青联委员、青年教师、青年理论专家、青年媒体工作者、社会组织青年骨干、“两新”组织青年骨干、大学生村官、社区青年党员、青年典型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中推荐高唐青年讲师,成立“高唐青年巡讲团”。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开展宣讲,做好党的先进理论、党史国史团史、国情和形势政策、青年榜样故事等宣传和讲解。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及“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推动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着力打通青年理论武装工作“最后一公里”。
实施青春安全生产技能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工作,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广泛动员基层安全生产单位、从事安全生产检查的集体积极参与创建,在走访一线生产车间、班组、工程项目等基层安全生产单位中,推动青安岗过程化、常态化创建,发掘典型、查找不足,激发各级青安岗集体创建热情。
服务电商青年创新创业
为助力电商产业发展,完善青年电商人才培养孵化体系,吸纳重点电商企业、金融机构、培训学校代表共同组建“青春电商联盟”。以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等为抓手,普遍成立青年创业者组织,通过导师结对、创业辅导、项目培育、金融扶持、要素对接等服务,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产业培训课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地实训、实践锻炼。?
优选高唐“青年驿站”项目
重点为毕业大学生和未就业青年解决高唐籍以外青年人才住宿求职、岗位对接等难题,挂牌成立“青年驿站”,为毕业大学生和未就业青年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水电暖设备,营造暖心留人环境,强化后续服务,切实提升青年学子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希望小屋”困境儿童关爱项目
继续深化“希望小屋”困境儿童关爱项目,通过线上“520”“99公益日”及线下资金募集,严格落实“三级团委书记抓质量”,高标准推进希望小屋建设,适时对建成小屋进行“回头看”督查暗访,确保小屋建设经得起检验。扎实做好“希望小屋”二对一后续志愿结对帮扶,实现从“小屋焕新”到“精神焕彩”的成长转变。
大力实施“青鸟归巢 智汇高唐”行动
继续举办“青鸟归巢 智汇高唐”2021年高唐县大学生寒暑假返乡实践活动,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社区、村级与高唐籍大学生积极对接。深入开展“青鸟归巢·青览高唐”参观交流活动和座谈会,增进大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为其毕业返乡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加大青少年书画交流
依托高唐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金字招牌和书画小镇特色项目,通过县青书协和青美协等两支青年队伍,外交流、内服务,推动书画产业大发展,形成拉动效应,积极宣传推介高唐。
青春志愿服务行动
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发动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广泛开展“防溺水”“爱心护学 牵手斑马线”“护航高考”“小手拉大手”“扶贫济困”“关爱黄玫瑰”“应急救援”“佳文诵读”等志愿服务项目,打造“青暖金城”青年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团高唐县委将以“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力抓手,精准聚焦“十项实事”,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合力推进各项实事落地见效,切实增强青少年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