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张建伟 通讯员 王贵廉)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以来,团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整合各方资源,联动各级部门,在搬迁社区探索开展系列服务活动,为搬迁群众答疑解惑,用心用情服务好搬迁群众,全力搭建党心连民心、农民变市民、贫穷奔致富的追梦桥梁,积极共创“四安家园”,不断提升新市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抓社会治理促居安,提升群众安全感
为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安全意识、自护意识,团区委以线上线下的方式筑牢社区“安全网”。线上,开通“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热线为安置点青少年提供电话疏导、感情引导、心里辅导、法律知识普及等服务。目前累计接听家长、青少年电话咨询2300余次。同时,在万山青年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累计推送青少年犯罪知识、中高考解压、心理疏导等综合服务信息130余条;线下,联合司法、公安、政法委、教育局等部门成立社区法律维权志愿服务队,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法规宣传等,累计开展公益法律讲座和宣传活动110余次,入户走访宣传240余家。同时以“四点半课堂”为载体,开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防火防盗等主题活动60余场次,在社区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
抓就业服务促业安,提升群众获得感
不仅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更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全面消除后顾之忧。团区委全力聚焦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安居乐业,积极主动联合工会、妇联等部门,在各安置点免费向搬迁群众提供汽修、家政、厨师、挖掘机等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艺学在手、就业不用愁”,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同时在万山区产业园青年大讲堂开设青年主播助农行动培训班,为30余名搬迁青年传授实用有效的“短视频+直播”课程,助推黔货出山,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提高搬迁青年的自我创收就业能力。并且组织开展“青扶贷”等各类创业政策咨询服务,发放创业政策宣传资料10000余份,联合开展就业招聘会等相关活动1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截至目前,通过宣传、培训、推荐等方式,已帮助40余户搬迁群众在社区、金街开办了超市、餐馆、理发店等,实现了创业梦,并带动就业180余人。通过实施各项就业服务,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在广大志愿者的贴心服务下增强了“获得感”。
抓公共服务促身安,提升群众归属感
为了让搬迁群众对社区有“家”的归属感,团区委按照“党建引领、团建凝聚、春晖助力”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党团社”(党支部、团支部、春晖社)一体化建设。在组织配备上,在全区各安置点建立团支部8个、非公企业团支部1个,配备专职团干部28人,成立“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志愿服务队8支,注册志愿者140余人,举办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服务群众10000余人;在阵地建设上,为让就近务工的群众能安心工作,开办“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四点半课堂”“益童乐园”“社区梦想中心”等课堂,累计开课10000余课时,长期为500余名搬迁青少年提供作业辅导、兴趣爱好培养等服务;在资金投入上,累计投入10余万元,完善全区各安置点共青团阵地及服务功能;在学习上,联合社工组织在搬迁点开办一周两次夜校课堂,开展识字读字、体育文艺等各类教学活动,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不断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了社区居民住的舒心、顺心,在安置点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
抓人文关怀促心安,提升群众幸福感
为切实解决安置点部分年迈老人和留学儿童在家无人照料,学业无人辅导等问题,团区委积极探索“飞毛腿”“三个代理”等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招募社区“飞毛腿”,为社区老弱病残群众代购物资、送温暖,帮助解决问题52个,同时招募“三个代理”志愿者共60余名,开展送课上门、上门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共300余次。并且联合区直属机关工委开展“大手拉小手·共度愉快暑假”活动,充实搬迁社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此外,为更好地解决特殊群体生活需求,关爱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不定期邀请美发、医疗行业的志愿者开展义剪、义诊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免费提供理发、医疗等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关心关爱措施,让搬迁群众获得了全方位的关心关怀,切实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
接下来,团区委将继续努力让志愿服务契合搬迁群众的情感与生活需要,将爱心温暖送进安置点千家万户,为助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全力创建“四安家园”,让搬迁群众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