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市主城区向东北出发,途径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的末端,挺进大巴山的深处,一路花上6多个小时的车程就能来到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贫穷,一度压着这个幅员面积只有7.8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喘不上气”。
“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山大、沟深、坡陡,汽车都爬不上来。办公地点都是临时租借的。53户群众尚未解决安全住房和饮水问题,集体经济是个‘空壳’,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团重庆市委派驻红旗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的王栋已经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扎根三年了,至今,他依然清晰记得2017年初来乍到时的见闻。
王栋在村民家调研。受访者供图
红旗村地处秦巴山区,七成以上贫困户住在山上,交通不便。为方便服务群众,王栋没有入住位于山下的便民服务中心,而是选择来到山上的临时住处。“我是从市里下来的干部,很多乡亲起初对我是有戒备的。”王栋开始从关系群众利益的点滴小事开始做起,不到一个月时间,他走遍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对在家农户实现了全覆盖的调研走访。
根据王栋走访掌握的一手资料,大进镇党委和驻镇工作队针对性地制定脱贫村规划、户办法,一家一户抓对标,一件一件抓落实。2017年,硬化村级公路7.7公里,实施安全人饮工程35处,改造危房23户,完成35KV电网全部升级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的搭建......
一件件落到实处的改变,王栋和乡亲们不断熟络,可他走访调研过程中看到的问题却一直压在心头。“当地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些贫困户缺乏劳动能力,即使村里为他们发放五保津贴和低保补助,仍然无法支撑他们的生活。如何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走上致富路,才是关键。”
2017年年底的一场院坝会上,王栋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种茶、搞旅游,却鲜有响应,村子里一些辈分高的乡亲甚至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什么也不懂。乡亲们的反对在王栋的意料之中,实际上,红旗村里不少人种过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儿产出的茶曾经出口创汇,但现在茶园踪迹难觅,只留下成片荒坡。”
“以前大家听号召,漫山遍野都种上了茶。结果力出了不少,茶叶却卖不出去。村里种茶的都吃过亏。最后只能外出谋生,荒了茶园。”因为推广种茶,王栋到红旗村的第一个春节,没一户村民喊他吃“刨猪汤”。“那意味着人家还不认可你”。
王栋在茶园。受访者供图
王栋没有放弃,动员没效果之后,他将相关情况反映给了大进镇党委,当地政府随即拉着村民代表、村干部代表和反对种茶的农户,到贵州湄潭等茶旅结合搞得好的地方长见识,讨经验。回来之后,王栋又协调外出学习的乡亲们走村串户做动员,先后召开了60多场院坝会。
“乖乖,人家搞得确实安逸。一盘洋芋丝就卖十几块钱,咱们这里只能卖几毛钱。”曾经尤其反对种茶的李中顺触动很大,带头把自己的六七亩土地平整种上了茶叶。
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及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共整合337万元资金变为股金,876户农户成了茶产业的股东,近2000亩的茶园就是这样一点一点铺开的。渐渐地,原来反对种茶的、甚至骂过王栋的村民,也悄悄找到王栋道了歉。2018年的春节前,王栋收到了不少吃“刨猪汤”的邀请。
2019年11月中旬,红旗村首批栽种的200亩生态茶迎来采摘季,采摘的秋茶制作成功,红茶卖到全国各地,村民们拿着首次集体经济分红的股金,一个个笑逐颜开。
如今,红旗村的村民不出远门,就可以在茶园和项目建设地点务工或者经营农家乐,3年后还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和专业合作社分红。通过辛勤劳动和入股分红,村民腰包鼓了,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不断增强。
刚刚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的王栋觉得和红旗村的乡亲们粘得越来越紧,2019年王栋的驻村工作就结束了,可他向组织主动递交了申请,选择继续扎根这片7.8平方公里的土地。“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我要和红旗村的乡亲们一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