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京剧爱好者有了“自家社团”

发稿时间:2019-03-21 17: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21日电(记者 刘喆 通讯员 杨进涛 刘巨雷)“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听,京胡悠扬,锣鼓铿锵;看,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 

  224日正逢周日,一群50岁至70多岁的京剧业余爱好者们,正在河北省肃宁县万里镇河头店村戏曲爱好者刘立冬家中小活动室紧张地排练着。“今年我们社团计划多排练几台好戏,为祖国70华诞献礼。”刘立冬如是说道。 

  据了解,社团自2013年初开始组建,成立之初只有3人,演不下一出戏。凭借着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在最初几位戏曲爱好者的组织带动下,如今能够长期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已达到56人,联系带动包括饶阳、献县等周边的京剧爱好者300余人次。 

  响应号召,积极参与“送戏下乡” 

  “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在肃宁县河头店村文化大院里,数百名听戏的群众正全神贯注地盯着舞台。台上郭建光和沙奶奶的扮演者王名湘、杨小霞正在表演《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 

  “刚弄了套‘军装’,效果还真不错。”走下舞台的张三进,八字胡、叼着烟,身穿黄军装,腰里挎着枪,一看就不像好人。他饰演的是《智斗》选段中的刁德一,“唱戏有观众认同,大家才越唱越有劲,聚在一起不就图个乐吗?” 

  “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切磋技艺、以戏会友,每次演唱活动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愉快的享受。”万里镇尹庄村戏曲爱好者柳美媛告诉记者。 

  去年,这个社团先后到肃宁县老年活动中心、窝北乡老年活动中心、肃宁尚村裘皮文化节、万里镇尹庄村梨花节的现场表演。“2019,县里将大力开展‘精品艺术进肃宁’系列演出活动,我们这些京剧爱好者更是积极响应,认真排练,争取为百姓演出更多的戏剧节目。”刘立冬说。 

  勤学好唱,不断提升“戏剧范儿” 

  《沙家浜》、《红灯记》、《锁麟囊》等经典名段,这些京剧爱好者们全部会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凑到一起就是一台不错的戏曲晚会。”万里镇尹庄村戏曲爱好者史福隆说。 

  王庄村的王建臣,酷爱京胡,是这个社团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她从小就爱唱戏,喜欢摆弄乐器,平日里负责为戏友们拉弦,登台演出也相当“有范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咱虽不是专业演员,但是表演不能只图自己高兴,还要对得起观众。” 

  孝举村的王更银,以前喜欢歌曲、河北梆子,进入社团不久就学会了10多段京剧选段,“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一知半解地跟着哼哼,现在重新听板眼比较难,但慢慢地越学越多了。” 

  组织一场演出活动,乐队伴奏是最辛苦的。每次演出至少一个半小时,年轻人有时都吃不消,更别说老年人了。“这是专门儿伺候人的。”曾经打过扬琴、拉过二胡的张广象,2014年进入社团后发奋学习京胡,“我现在能拉四大本、100多段京剧选段。只要给我个谱儿,我就能拉。想唱哪一段,练习磨合三五个来回就可以了。” 

  不忘初心,无私演绎“戏剧大餐” 

  从开始自拉自唱,到小型的演唱活动,再到每年县里的京剧文艺晚会,肃宁县京剧爱好者的义演活动不断升级,现在他们已经参与到了全县“送戏下乡”演出活动中。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演出用的器乐、道具多是自己购买和设计制作的。刚开始没有行头,大家就清唱,现在乐器基本齐全,已经发展到彩唱。当初只能唱选段,现在很多人都能唱折子戏,演出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肃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树凯说,目前全县像这样的草根社团体有30多个,业余演职人员400多人。“我们专门聘任了60多名兼职文化辅导员,培养了大批基层文化骨干,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刘立冬说,“我们的社团能搞得这么轰轰烈烈,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县里不仅每年拨给我们部分活动经费,还给我们更新配套了许多设备、道具,提供排练场所,让我们很受鼓舞,搞义演也算是我们戏曲爱好者对社会的一种回报。” 

  “今年,我们又重点排练了《坐宫》、《女起解》等几个折子戏,不断提高演唱技艺和水平,坚持搞好义务演出活动。”沙河村戏曲爱好者王会川说。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