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青少年信仰培育:多元文化中的价值确立

发稿时间:2016-09-13 16:28:0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情况。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西方思想文化虽然在表面上宣扬“民主”“自由”“平等”,但其实质是否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否定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各种方式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大肆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马克思主义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等错误观点,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青少年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分辨能力弱。西方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带来消极影响。一是消解着青少年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一定数量的青少年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不能实现,理想信念发生偏移。二是动摇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西方大肆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片面夸大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使部分青少年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盲目崇拜资本主义。三是干扰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多元化价值观使部分青少年混淆了善与恶、美与丑的评判标准,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阻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产生价值观偏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理论宣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青少年价值观。一是在与多元文化思潮的争鸣辨析中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系统剖析和揭露西方文化的本质,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二是结合历史事实阐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三是用全方位、立体化手段,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网络新媒体、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实施分层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针对性。由于生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接受信息渠道等的不同,青少年的思想水平参差不齐。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水平设定不同的培育目标,采用不同的培育重点、方法和手段。对于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团员,要突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对普通学生则要注重引导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影响力。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互联网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传播、交流、碰撞的信息场,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采取一切手段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一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载体和手段,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创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门性网站和网页,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三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大数据平台,根据青少年价值取向引导的各种需要,在智能终端上进行“精准推送”。四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认清西方思想文化的本质,增强其防腐拒蚀的能力。

  开展实践育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生活化。第一,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融入影视作品和文体活动中,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熏陶。第二,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融入社会实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融入日常生活,结合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增强其现实说服力,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红霞)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