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成果快递  >  正文
倪邦文:青年历史观教育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发稿时间:2023-06-12 13:53:00 来源: 理论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年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不仅表明了党的青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对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青年的历史观教育中,要结合实际,引导青年深刻认识我们党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伟大实践,明确奋斗目标,担当历史使命,成长为具备把握时代脉搏能力、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引导青年贯通历史,把握“中国之问” 

  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是当今令人瞩目的“中国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历史方位的变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在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现实路径。 

  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青年必须从历史学习中把握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本质。首先,了解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史,把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变革,认识人类从传统社会迈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其次,深刻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史是一部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过程往往伴随国家间的战争,通过建立殖民地,对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资源进行野蛮掠夺,贩卖奴隶,在掠夺别国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再次,深刻认识现代化没有统一的模板,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的代言,而是立足于各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一种发展路径和状态。 

  青年要从历史学习中了解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更要从历史学习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由来、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探寻富国强兵之路,实质上是探寻现代化之路的发端。中国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也蕴含着追求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以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我们党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的重大影响,又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四个现代化”表述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从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提出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上又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纵观历史,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不断提高、路径在不断优化。 

  党的二十大不仅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当代青年只有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置于整个近现代史中去整体考察,才能深刻洞悉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根本性转变。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宏观实践,有利于青年深刻理解并回答好“中国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特别是通过对历史现实中种种发展理念和路径的全面梳理,更能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透彻认识,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切实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口众多、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尊重自然、和平发展等鲜明的中国特色。通过“四史”学习,青年才能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根本遵循,抓住宝贵机遇,尽情施展才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二、帮助青年拓宽视野,明白“世界之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文明赤字等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难题,全世界都在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面对这一“世界之问”,中国青年应该怎么办?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青年要树立胸怀天下的包容品格,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走向世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深入思考世界交流合作的道路与发展方向,明白“世界之问”的关键。 

  引领青年抓住“世界之问”,就要帮助其从世界历史发展中把握新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是青年历史观塑造的重要目标,这与世界历史学科的任务不谋而合,即通过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达到“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的目的。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一个文明的发展往往不能避免其他文明的影响,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当代则变得更加普遍。技术的加持让世界不断打破藩篱,全球化也在交流沟通中不断深化。通过世界历史学习,青年要深刻认识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和演变,把握全球化“发展与破坏”并存的历史现实。要在科学历史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深刻理解世界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形成对“世界历史”和“人类解放”的深层认识。要充分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全球化的底层逻辑,明确逆全球化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暂时性,洞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潮矛盾对抗的关键环节,积极融入“新全球化”的人类共同愿景之中。新的全球化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全球化,而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的总体性全球化。多维度的全球化发展意味着全球共同利益与责任的广泛形成。这要求各个国家摒弃霸权主义与零和博弈的狭隘观点,尊重全球化参与者的平等地位与合理诉求,维护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新全球化同样要求世界共同应对发展中伴生的风险与挑战,建立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与机制,通过多维度一体化建设提升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的能力。简言之,青年要在历史学习中加深对全球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明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普遍利益与共同价值追求。 

  引领青年回答好“世界之问”,就必须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中国智慧对全球化建设的思考与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构建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历史不断证明,团结与互鉴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深厚背景。一方面,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世界形成交流开放的发展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国家和民族求同存异,鼓励在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各国各民族间的距离在不断拉近,世界性的文明在交互中得以产生。人类在同向同行中逐渐凝聚着共同的理想与愿景,这实际上也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当代中国青年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历史学习中明确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性与发展方向,积极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紧扣“世界之问”,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为全球化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三、引导青年树立群众观点,理解“人民之问”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与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立场出发,把人民的愿望、智慧和创造能量有效统一起来,形成指导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力量。 

  引领青年理解“人民之问”,首先要引导青年在历史学习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而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也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既然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政党就应当以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我们党坚持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纵观党一百多年的历史,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民生领域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党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创了新时代十年的非凡成就和伟大变革。通过历史学习,帮助青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深刻理解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性,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担为党和人民奋斗的时代使命。 

  引领青年回答好“人民之问”,必须引导他们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青年总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青年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可以获取极大的知识、智慧和能量。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党的领导人反复强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1941年3月,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因此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他还说,“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人民领袖这种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永远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做到“听真话、察真情”,“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立体式地进行分析、三思而后行,防止自以为是、一得自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党要为人民服务,领导群众前进,就必须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青年而言,学习历史,树立群众观点,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方向的主体基础与信念之源。广大青年应该从历史学习中明确现实定位,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同亿万人民一道,艰苦奋斗,踔厉奋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四、帮助青年开阔胸怀,认识“时代之问”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青年们也必将肩负起自身使命,面对时代,融入时代,成就时代。这就要求青年通过历史学习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时代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深刻认识“时代之问”。 

  引领青年回答好“时代之问”,必须加强青年对全球化发展浪潮的把握。在世界格局变幻的当下,全球化发展浪潮一定程度上受到单边主义的阻挠。政治上,地缘冲突与博弈日趋激烈,全球稳定治理体系的构建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经济上,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尚未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大宗商品与能源价格不断飞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通过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将本国危机转嫁他国,对全球经济治理产生严重冲击。当代中国青年要通过历史学习洞悉时代发展中的局限与时代发展浪潮的趋势,明确全球化发展是世界治理与经济复苏的必由之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实际上是世界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是休戚与共、祸福相连的共同体关系,从而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青年才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实践中贡献自身力量。 

  引领青年正确认识“时代之问”,必须帮助青年在新媒体时代健康成长。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移动互联的充分普及,我国社会已然大踏步进入新媒体时代。在传播方式呈多元化发展、传播内容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主题。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开眼看世界,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异域风情”,但新鲜与稀奇同样意味着陌生与不适应,对各种文化的接触必然导致青年思想意识的波动,加上自媒体产出的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青年思想意识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思想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它往往以所谓“考证”“还原”“重新认识”来虚无历史,不加具体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别有用心地否定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歪曲党的历史,曲解革命精神,对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误导。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对青年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既能保证青年历史观教育的稳定性,也能够避免不良意识形态的侵害。对青年进行历史观教育,要从学校主阵地出发,发挥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优势,积极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发挥同向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历史观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邓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