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的崇山峻岭与广袤黑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的主战场。在这片土地上,抗联战士们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残的敌人,展现了不屈不挠、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这就是著名的“抗联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忠诚与担当,也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今时代,是一个多维度、全媒体的时代,当代青年是走在新时代前列的生力军,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多种多样,同时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愈演愈烈,使得东北抗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弥足珍贵。高校要将红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积极构建东北抗联精神育人体系,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培养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筑牢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根基,“学—思—行”实现三全覆盖。一是抓好关键少数促学习。以共青团员的理论学习为基础,坚持学生党员“带头学”,团支部“集中学”和全体青年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主题团课、团日活动的重要作用,打造“学生党员+团支部+青年学生”共同学习模式,同书共读、同学共进,召开跨年级跨专业的抗联精神专题学习研讨。开设“学院+微团课”共青团知识网络学习专栏。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时代为经纬,以专业为坐标,传承红色文化,引领正确导向,运用线上多渠道培养新时代正能量共青团员。二是强化团员青年典型培育,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深入基层、贴近青年,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发掘在学习、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共青团员典型,对选树的典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成立优秀团员宣讲团,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增强典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激发广大青年弘扬东北抗联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年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三是开展“红色家乡”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带领青年从海林市的威虎山“扮英雄、抓土匪”,到穆棱市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体验穿抗联服、吃抗联餐、走抗联路、唱抗联歌、听抗联故事,树立精品红色品牌,真正到红色教育基地铭记山水之间的血泪,以实际行动带领青年学生一点点了解抗联精神、一步步走进红色文化。
打造高校团组织建设红色品牌,“家—校—社”联学联建。一是探寻家乡红色抗联记忆。寒暑假团员素质提升不停歇,开展暑期“返家乡、下基层”社会实践。青年团员在红色研学中体悟奋进力量,前往牡丹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七里地村、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家乡革命、建设文化;在信仰对话中汲取奋进力量,开展“寻访老党员”社会实践,聆听老一辈光荣革命岁月里的奋斗故事,感受老党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入党初心和使命;在家乡志愿服务中彰显青春风采,青年团员参加当地志愿者协会举办的公益讲堂、走进夏令营里带训、进行社区居民信息录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共青团忠诚的誓言,自觉扛起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二是传承红色歌舞史诗。青年团员参演大型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生动再现了东北抗联英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壮举,热情讴歌了抗联将士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成为对青年学生以及广大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是让红色教育资源以艺术形式在全社会弘扬抗联精神的有益尝试和成功探索。青年团员在文艺演出中传承红色抗联传统,开展2023年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等地高校进行演出,将东北抗联精神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中,将永不磨灭的信念常驻心中。三是红色基因学社衔接。用红色基因立德树人,以红色精神哺育新人。青年团员组队参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前往宁安市海浪镇中心小学,用“红色课堂”播撒“红色种子”,引导学生争做“红色传人”,送文艺到宁安市海浪镇二洼村、长胜村,与乡村学生形成长期一对一“青童”爱心小组,持续学业帮扶,艺术指导,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走进社区、敬老院、文化广场等地面向广大群众“送红色文艺”,唱响红色主旋律,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独特育人功能,做到青年团员在事事、时时中发挥作用,同时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一门有温度的课”。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苦难走向辉煌。经历了无数磨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赋予新时代高校青年团员以责任与担当,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团员铭记艰苦的抗战岁月,读懂苦难的光辉历史,弘扬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在东北抗联精神的鞭策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孙云玥,牡丹江师范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