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河池学院“4321”工作法引领大学生扎根基层

发稿时间:2025-11-10 10: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一场持续十年的青春实践如火如荼。共青团河池学院委员会创新推行“4321”工作法,组织2000余名师生深入基层,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惠及群众30万余人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答卷。

  一、聚焦“四大板块”,搭建育人主阵地

  学院团委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构建思想引领、乡村发展、儿童成长、专业实践四大板块,推动青年学生在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党史宣讲“活”起来。学生宣讲团开展“双向调研”,量身定制宣讲内容,将本地红色故事融入宣讲,用“拉家常”的方式讲党史,设计红色知识问答,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乡村振兴“干”起来。针对桑蚕养殖难题,学生团队编印《桑蚕常见病害防治手册》,联合农业站开展培训;推普团为留守妇女开设普通话培训班,助力马蹄村金桔拓宽销路。

  爱心支教“暖”起来。学院的支教团队实施“一人一策”帮扶,开展学业辅导、兴趣拓展和心理关怀,用生活化方式讲解数学,带领孩子制作手工艺品,用美育点亮童年。

  专业赋能“实”起来。志愿服务团队将专业特长转化为惠民实效,家电维修队不仅修好电器,更现场讲解安全知识,为村民生活保障用电安全;AI科普团以“直播卖金桔”等鲜活案例,为乡亲们打开数字时代的致富视野;美术志愿者绘制的主题墙绘,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

  二、健全“三项机制”,夯实实践硬支撑

  规范化推进机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三清单”对接流程,十年形成实践报告110余篇,确保活动务实高效。专业化指导机制,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地方干部”三方导师团队,全程护航学生实践。2023年优化推出的“壮族文化英语课”深受学生欢迎。立体化宣传机制,依托团属平台和社会媒体,开设“三下乡日记”专栏,累计阅读量超百万,优秀案例被《中青校园》《广西日报》等报道20余次。

  三、锚定“两大目标”,把准服务方向标

  铸魂育人,坚定理想信念。十年来,百余名实践学生入党,500余人获专业竞赛奖项,1200余人明确基层就业方向。学生从“对党史一知半解”到主动宣讲,从认为“乡村振兴是口号”到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

  服务地方,赋能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桑蚕技术培训60场,惠及村民12万余人次;帮助100余名村民提升普通话水平,其中12人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增收;完成19面主题墙绘、3个文化广场设计,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红渡镇党委书记称赞其为“乡村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青年生力军”。

  四、构建“一个格局”,激活长效新动能

  学院形成“校地协同、知行合一、常态长效”育人格局,推动“三下乡”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可持续工程。与忻城县共建10个实践基地,开展“寒假支教”“春耕指导”等常态化项目。

  十年积淀,学院系统提炼闭环工作模式,编制《社会实践工作指南》,推动实践案例进课堂、进教材,激发更多青年投身基层、服务人民。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河池学院青年学子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一线绚丽绽放。

  (“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理论宣讲团)

  (“了解桑蚕服务桑蚕”乡村振兴实践团正在向村民了解桑蚕养殖情况)

  (实践队员走入田野中向村民宣传桑蚕知识)

  (志愿者为小朋友辅导作业)

  (防溺水教育课堂)

  (少数民族运动——抛绣球)

  (家电维修服务团为村民们维修家电)

  (“5G大数据:连接未来,创新引领”实践团向村民们宣传)

  (美术与设计学院在马蹄小学进行“青春献礼中国梦,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墙绘)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