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姚梦茹 方鑫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拍大腿,唱小调,又有棉花又有稻……”近日,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倪静立于教室讲台,以一段悠扬婉转的桐城方言歌谣为《地域文化创新设计》课堂导入,从设计学角度将桐城文化娓娓道来,带领学生们踏入桐城青砖黛瓦的千年文脉深处。
团队青年在介绍文创作品,宣传当地文化。受访者供图
歌谣中的桐城,是倪静的故乡。这位生长于安庆桐城的画家兼学者,开创性地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街巷阡陌,带领学生实地感受桐城的温度,以“礼让”“和谐”精神为核心,融合建筑与书法元素,推动“非遗+设计”的创新融合,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创产品,让课堂“活”起来,也为文化传承“加了一把火”。
倪静从故乡走来,深知桐城文化底蕴深厚,却尚未真正“走出去”。在走访长三角多个城市后,她意识到活化与推广的重要性。
2024年10月,倪静发起桐城文化主题实践项目,7名学生迅速加入,这支本硕结合的实践团队,成为她探索文化传承之路的共创力量。“文化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需要不断诠释的生命体。”倪静说,青年成为传承的主角,千年文脉才能打通青春的出口。
团队三次深入桐城,走访六尺巷、文庙、东大街等地,从感受氛围转向捕捉细节。美术学专业2022(2)班的张乐添尝试将桐城多元文化意象融入文创设计。“山水为根,文化为魂。”张乐添坦言,正是多次的实地调研为团队设计提供了灵感。
厚厚的素描本,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张乐添数十版线稿设计,从构图到纹样,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仅色彩方案他就尝试了11次。
在探访丰糕制作工坊后,学生创作了Q版工艺流程图,将老师傅化身卡通主角,展现从和面到出笼的全过程。为了更紧扣桐城文化,团队集思广益,将方言歌谣《拍大腿,唱小调》的曲谱
为背景水印,让流程图“活”了起来。
团队最终确定了贴纸、文创包、冰箱贴等12款产品方案。“从创意到产品,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知易行难’。”队长、学科教学(美术)专业2023级研究生袁冬晴感慨。
“刚开始手心都是汗,游客一围上来,脑子就空白了。”美术学专业2021(2)班的朱陈浩回忆起2024年春节在六尺巷口的首次展销,文创产品甫一亮相,便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
团队青年在介绍文创作品,宣传当地文化。受访者供图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应安徽文都旅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邀请,活动升级为沉浸式非遗体验。漆扇、扎染、盔帽等体验项目大受欢迎,500份材料一上午便被抢空。活动累计吸引超过5万人次参与,文创产品赠送与销售总计达7000余件。手提袋、冰箱贴、鼠标垫等小物件迅速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
更为可喜的是,团队已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桐城文化系列文创产品登上了广州广交会展台。团队学生刘馨悦的《桐城有“礼”——数字桐城文创设计与实践》项目,成功在202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批立项。
团队青年在介绍文创作品,宣传当地文化。受访者供图
故事还在继续。团队正设计“六尺巷”互动拼图,推动非遗体验常态化。据悉,未来团队将再次走进桐城巷口,进一步提升桐城文创开发的深度和完整度,让文创产品成为公众可感、可用、可分享的文化载体。
“我们的脚步不会止于桐城,”倪静的话语中充满期待,“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像一颗种子,落到更多的地方,去帮助唤醒那些同样值得被看见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