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安徽科技学院团委:汲取地方红色精神,激活“大思政”育人效能

发稿时间:2025-08-15 09:5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张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这个暑期,当红色主题沉浸情景剧《1978:十八个红手印》在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上演,小岗村“大包干”的历史场景在沉浸式表演中重现,现场的学子仿佛穿越时空,与按下红手印的改革先辈隔空对话;当全国千余名师生奔赴皖东大地,在“农家思政”课堂里聆听乡村振兴故事,小岗精神在田间地头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安徽科技学院团委深耕“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该校团委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艺术活化历史、实践扎根乡土、红色淬炼信仰”的三维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舞台、从校园融入乡土,让理想信念教育可触可感、入脑入心。

  “通过扮演‘大包干’带头人,我真切感受到了改革者‘敢闯敢试’的勇气,这种感动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深刻。”近日,参与舞台剧《1978:十八个红手印》演出的学生耿世本说。这正是安徽科技学院“艺术思政”的独特魅力——以艺术语言解码历史,让青年在创作体验中与红色基因产生共鸣。

  近两年,该校团委带领学生团队创排了一系列直击心灵的文艺作品:话剧《觉醒》以百年前青年的理想追求为线索,通过“古今对话”的叙事方式,让当代学子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以安徽籍科学家邓稼先为原型的原创话剧《等待》,用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情景歌舞《向未来》用独属于安科学子的“农科密码”,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乐观、勇挑重担的朝气……这些作品不仅是舞台上的演出,更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在校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安徽科技学院其中一个校区坐落于安徽凤阳县。传统文脉的传承同样成为安徽科技学院“艺术思政”的重要底色。舞蹈《鼓粹》创造性融合京剧的刚劲与凤阳花鼓的灵动,以肢体语言讲述非遗背后的家国故事;《红岩魂》《我们》等朗诵与情景剧作品,用铿锵有力的表达再现革命先辈的信仰之光。此外,“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学生在凤阳花鼓传承、凤画绘制、艾草香囊缝制等实践中,体会艺术价值,感受文化温度。

  为确保艺术思政的方向与深度,该校团委主导编写《小岗村红色文化教学手册》《沉浸式“小岗精神”研学指导》等材料,让每一部作品、每一场活动都成为价值引领的载体。

  “小岗村的改革精神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要敢想敢干,更要脚踏实地。”日前,西安工程大学的朱婧同学在参加完“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专项实践活动后感慨道。作为这项活动的牵头承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在专项实践品牌课程设计之初便打破“走马观花”的浅层实践模式,以“农家思政”课程为核心,让青年在服务乡土中深化对“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的理解。

  其中,由学校师生原创设计的“农家思政”课程,通过“田间党课”“农户访谈”“政策宣讲”“面对面”等形式,推动青年学子走进乡村、了解国情。在小岗村的农家院落里,学生们听“大包干”带头人讲述改革往事;在田间地头,他们调研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在“青马工程”培育下,该校多个团支部获评“安徽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与‘青马课堂’准时相见已经成为习惯,在这里能看到同龄人的奋斗故事,也能读懂国家发展的大逻辑。”该校学生杨浩岩说。

  安徽科技学院团委负责人说,以“三维”实践构建起可感可知的“大思政课”生态,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育人实践。希望持续开展扎根地方、贴近青年的创新探索,为地方高校共青团思政工作提供鲜活样本,彰显新时代青年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