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一份“绿意盎然”的实践育人答卷

发稿时间:2025-08-11 10:0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牛粪臭烘烘、脏兮兮的,但通过我们的微生物筛选技术,能变废为宝,成为高效的有机肥,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循环农业!”来自“绿色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精深加工实践团”的学生面对一份“有味道”的课题,眼中却闪烁着科技兴农的光芒。

  从田间地头的粪污处理,到实验室里的基因筛选,再到直播间的助农叫卖,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推行“绿意盎然”的实践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广袤的沃野田畴中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信仰铸魂:让理论课堂与时代同频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为何两个地理位置、人口条件相似的村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节诲组”社会实践团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寿光市东营村和东郭家庄村开展实地调研。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土地测绘、村民访谈、干部对话,最终形成一份关于城中村发展困境与对策的翔实报告。

  “这次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只有与现实结合才能焕发光彩。”团队成员、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李洪洋在总结中写道,“我们不仅是在完成一项课题,更是在为乡村振兴中的真实问题寻找答案,这比任何一堂课都来得深刻。”

  如何让理论学习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将理论学习的“小课堂”与时代发展的“大脉搏”同频共振。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六维协同”育人体系为牵引,通过“读、研、讲、演、赛、行”,打造立体化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闭环。从“书记讲堂·领航青春”到“学习近平著作、读马列经典”读书分享会,从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到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一系列品牌活动让理论学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理论的研究者、宣讲者和践行者。

  “我们的实践育人体系,根植于农业、特色在绿色、目标是育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周安忠表示,“我们着力构建‘六维协同’浸润式实践育人模式,就是要用乡土的语言、绿色的实践把强国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在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实践中淬炼成长。”

  知行合一:从“实验室”走向“大田园”

  “叔,选种要看准抗病性、丰产性,不能光图便宜。我们团队研发的这一快繁技术,能有效提高优质种苗的成活率。”在田间,“快繁赋能,苗强农兴”调研团的成员正耐心地向村民传授新知识。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农民能上手的实用技术,在村民一声声朴实的感谢中,找到了专业学习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

  在内蒙古正镶白旗,“青春田野梦工厂”团队架起直播设备,当起了“新农人”。他们深入挖掘当地黑豆干、风干牛肉等特色产品的文化内涵,策划了多场生动的直播带货活动,仅一场直播就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观看。

  “当后台订单不断跳动,看到农户脸上绽放出笑容时,那种喜悦比我们自己拿到奖学金更让人激动。”团队负责人、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2023级学生张婷婷说,“这不仅是‘新农活’,更是我们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作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广袤田野,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实践育人最鲜明的底色。学校共青团聚焦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推动社会实践全员化、项目化、专业化,让学生在与沃野共生、与农民同行的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

  从筛选高产种苗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保护乡土古树到改良农村道路,每年暑期,数百支实践团队、近万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将实验室、图书馆与田间地头无缝衔接,在服务“三农”一线中完成课题、贡献智慧。

  该校团委书记谷晓川说:“我们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而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第二课堂’的核心。我们坚持‘项目化’运作、‘团队化’攻关,就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所学融入国家所需,在广阔的乡村大舞台上找准课题、发挥作用。这既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最好检验,也是最生动、最深刻的实践育人历程。”

  文脉赓续:用乡土芬芳滋养青春心田

  “翻土、播种、浇水……”在滕州市史村小学的田埂边,“彩虹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正带领孩子体验劳作的辛苦与乐趣。这堂别开生面的“农耕课堂”,是他们为当地留守儿童精心设计的支教内容之一。通过讲述《二十四节气歌》、分享粮食的故事,他们将爱农、惜粮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看到孩子从对农事一无所知,到小心翼翼地种下第一颗种子,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支教队员、农业科技学院2023级学生姜海洋感慨,“我们不仅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将美育、劳育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让灯光闪耀的舞台、绿意盎然的田野都成为启智润心的育人课堂。

  该校共青团倾力打造“两节+四季”(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春之韵、夏之风、秋之声、冬之火)校园文化品牌,组织师生创作舞台剧《觉醒1919》《晴天》《春雷》等,深入发掘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文化自信中坚定理想信念,丰富实践育人内涵。

  “强化实践育人,对于农业类院校而言,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服务‘三农’。我们坚持把人才培养与农业特色、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将育人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农兴国的伟大事业中。”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鸿波表示,“通过这种‘顶天立地’的育人模式,我们致力于培养一批知农事、知农情、知农理,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农人’,让他们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的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1日 01版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