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安徽省宣城市继续立足打造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截至7月底,宣城全市发布社会实践岗位4万余个,吸引3.5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团队实践1030支超2.3万人,新建社会实践基地34个。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领域,彰显青春赋能地方发展的强劲活力。
活动期间,宣城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实践工作提质增效。其中,深化人岗匹配,将岗位开发作为核心载体,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推动人岗匹配从“粗放对接”向“精准适配”升级,梳理形成174项“实践项目需求清单”,推动“学校所长”与“地方所需”精准匹配,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为保障实践成效,宣城市建立“生活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师制度,生活导师由接收单位专人担任,负责解决学生食宿、安全等日常问题,让学生安心实践;实践导师则遴选行业骨干或技术能手,全程指导学生开展业务实践。同时,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反馈(累计回收问卷3000余份),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及时优化实践方案,形成“需求对接—过程保障—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
同时,宣城市着力建立“课题征集—揭榜担纲—过程管理—成果转化”闭环机制,动态跟踪课题进展,适时调整具体环节,截至目前,宣城市共征集211个社会实践重点课题,高校揭榜课题189个,揭榜率达89.5%。
实践活动期间,宣城市策划“校地携手·智汇宣城”系列活动方案,通过品牌活动创新与特色项目落地,让青春力量在实践中绽放光彩。最终,70余篇涵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领域的资政报告,为地方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宣城市持续深化“人才局+人社局+团委”联动调度机制,各县市区明确专人专班负责大学生“三实”工作推进。统筹教育、交通、文旅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企业多方力量,为实践学子量身定制“吃住行游”一体化保障方案,各地还为实践学子准备“实践专属礼包”“清凉包”等物资。同时,宣城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实践育人成效转化为招才引智实效,编制《宣城市青年就业创业手册》,涵盖人才政策、创业扶持等7大类22条措施,各县市区同步推出本地化指南,第一时间推送实践大学生,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