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医疗体系,是人民健康最基础的保障。我们想做的就是让技术尽力惠及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在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圪洞镇,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健康中国”宣讲实践团的马道真说。
这已是该实践团连续第三年深入方山县开展活动。自2023年成立以来,这支以医工融合为核心的“健康中国”宣讲实践团,每年暑期都会前往欠发达地区开展宣讲和义诊服务。
2025年7月到8月,实践团成员深入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巴彦淖尔市及乌海市等地,聚焦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痛点,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力求将惠民举措落到实处。
“老师常教导我们,在钻研前沿科技的同时,永远不能忘记服务的对象是‘人’。”实践团成员刘俊逸说。今年暑期,他和同学们携带了由北京理工大学脑健康智能评估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便携式三导联脑电检测设备,深入乌海市第一中学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
刘俊逸说,在精神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的乡村和边疆地区,用“走到群众身边”的筛查方式,通过头戴设备进行客观检测,有效避免了因“病耻感”导致的讳疾忌医,助力实现精神健康风险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健康中国”宣讲实践团在巴彦淖尔市纳林社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 受访者供图
实践团成员艾昕则带着CONX康乃心十二导联心电仪为方山县17个村、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多个社区等近500位中老年人提供心血管疾病义诊服务。
“在许多偏远地区,由于缺乏资源,爷爷奶奶们做一次心电图很不容易。但依托我们这款便携式心电仪,可以上门为爷爷奶奶服务,并在5分钟内通过移动终端获得解放军总医院的专业心电报告与风险评估。”艾昕说。
实践中同学们还发现,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的困境是群众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与急救知识,这常常导致面对突发情况易错失“黄金抢救时间”。
针对以上痛点,实践团依托北京市红十字会认证的急救培训资质,以“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技术为核心,深入社区开展标准化急救技能培训。培训不仅规范操作流程,更着重普及“黄金四分钟”急救理念,通过模拟场景演练强化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目前已累计有100余人次参与培训。
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健康中国”宣讲实践团在方山县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受访者供图
随着深入走访,实践团成员还愈发认识到,提升基层健康“软实力”与提供硬件支持同等重要。在乌海市第一中学的心理健康科普宣讲中,许多学生首次系统认识精神疾病的成因和应对,不仅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有效破除了相关偏见和误解。实践团还和学校合作建立长期信件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倾诉渠道和实用的应对技巧,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实践旅程中,团队成员还常被基层工作者的坚守所感动:有穿行牧区送药的民警,有关心儿科发展的护士长,有带领自闭症儿童创业自立的爱心协会成员……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不仅是基层健康的守护人,更是健康中国战略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