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宣纸技艺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合肥工业大学学子实践寻解

发稿时间:2025-07-18 10: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许晓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这纸浆一捞一压,要使巧劲!”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的古法捞纸工艺展示区前,合肥工业大学“墨香沁宣纸,彩韵染油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们看着工匠师傅的不禁感叹起来。

  7月10日至7月13日,该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泾县,通过调查走访、对话非遗人、参与制作流程、开展文化课堂等方式,系统调研当地宣纸与油布伞两大“非遗名片”的产业现状,在实践中探索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

  “选料要挑向阳坡的青檀树,制浆得用石碓反复舂捣,连抄纸的竹帘都要手工编百遍......”“青檀树的坚韧、沙田稻草的柔韧、乌溪河的清冽,这三样缺了哪样都不成。”在宣纸博物馆,讲解员的话让团队成员屏住呼吸——原来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要经过108道工序,每一步都浸透着匠人们的智慧。最让队员们震撼的,是“纸寿千年”的奥秘竟藏在泾县的山水里。

  “舂捣要一轻二重三转圈,先轻轻砸松树皮,再用力砸散纤维,最后绕着石臼转圈舂,让每根纤维都舒展开”。在师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轮流上前尝试,却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全身力气。

  在中国宣纸小镇,乌溪村党支部书记洪力瑶介绍,“以前村民靠卖原纸赚辛苦钱,现在乌溪村依托现有的中国宣纸公司、中国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建起了中国宣纸小镇,构建非遗+文旅+研学产业模式,去年小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

  除了参观调研,队员们也身体力行投入到宣纸文化传承中,他们变身“小老师”,用宣纸、颜料和拓印工具,给当地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原来我家的宣纸能做成这么好看!"小朋友们举着自己拓印的云纹,眼睛亮晶晶的。

  合肥工业大学“墨香沁宣纸,彩韵染油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指导孩子们进行宣纸拓印 受访者供图

  课后,队员们走街串巷,在与村民们围坐闲聊。“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乌溪村通过建立宣纸+新业态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超过850人。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笑容也多了起来。”实践团队员谷硕说。

  据悉,合肥工业大学把实践育人作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关键举措,每年1.3万余名学生组建600余支实践团队利用寒暑假赴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市州行政区的550余个区县开展社会实践,7万余人次就近就便赴社区开展实践。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