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淮南师范学院探索“1+1+N”实践课新模式,即1名思政教师+1名行业专家+N名学生共同讲活暑期实践课,创新推出“三课·三同”(“课堂同行、课程同讲、课题同研”)思政育人模式,20多名思政课教师下沉20余支实践团队对接指导。
在金寨县现场红色教育课程中,思政课教师廖锦亮带领学生开展“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传承红色精神”情景教学,他的讲解让学生们屏息凝神。原本安静的展馆瞬间“活”了起来——学生自发扮演红军战士,用情景剧再现革命岁月。
在合肥市长丰县马郢村,师生们的讨论同样热烈。他们蹲在稻田边,听村支书讲述“一粒米的乡村振兴故事”。“稻田里的思政课,比教室里更‘解渴’。大家向外望,这就是乡村振兴的‘金土壤’!”学生吴桐说。
近日,安庆市桐城市六尺巷的青石板路上,一场特殊的“思政课”正在上演。大学生吴彬清深情诵读红色家书,青年教师窦秉慈予以深入讲解。周围游客不约而同围了过来,窦秉慈感慨,这些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可以穿透历史时空的精神纽带。
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阜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雷指着展墙上的老照片,与师生共讲伟大抗洪精神。思政课教师朱梦瑶立即接过话头:“这就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听故事”到“悟道理”的升华。
淮南市通霸电池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遮盖不住师生们的讨论。“师傅,这条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了多少人工?”青年教师魏思婕边问边记录。车间负责人擦着汗笑道:“现在都是‘数字工人’啦!”回程路上,学生们争相分享感悟:“原来‘中国智造’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流水线上的每一次革新。”
在淮南市寿县炎刘镇磨湾村,思政课教师刘继科从“一根灯芯”主题开始拓展宣讲。师生们围坐整理调研笔记,一位村干部感叹:“大学生们写的这些东西,比我们年终总结还实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报告,有望变成县里的政策参考。
淮南师范学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师生们从“坐着学”到“走着学”,从“听讲”到“共讲”,这种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青年需要的“精神钙片”。淮南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创新模式,让更多学子在实践中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