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英烈档案册里,记录着一个数字:2797——这是苏州市记录在册的英烈数字,由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苏供薪火”英烈红色档案保护志愿服务团队历经两年多时间挖掘、整理。
2022年,“苏供薪火”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该团队联合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走访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烈士陵园、烈属家庭、红色展馆等地,深入挖掘历史深处的红色记忆,致力于为苏州地区革命英烈补齐一生的事迹拼图,再现一位位英烈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次偶然的机会,该团队了解到苏州一位年迈烈属的遗憾和心愿。“老人从未见过身为烈士的父亲,只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了解过父亲的革命往事和牺牲经过。”时任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团委书记、团队负责人苏俊霖说,老人害怕父亲被遗忘,也希望更多烈士能够被铭记。
这位老人名叫房月雁,如今已年逾八旬。老人父亲名为房铭德,1939年参加革命,牺牲前为新四军六师四十八团一营营长,1945年6月壮烈牺牲于浙江天目山反顽战役,年仅32岁,如今安葬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烈士陵园。
房铭德牺牲时,房月雁年纪尚幼。“我一次也没有看到过父亲,‘爸爸’也没有叫过。”在房月雁的讲述中,关于父亲的点滴记忆拼凑于家里长辈的回忆和父亲战友的文章。
为了完成房月雁的心愿,“苏供薪火”志愿服务队立即行动起来。
“在最初整理档案时,我们注意到房铭德烈士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老虎团’的一员,但网上关于他的事迹很简短,只有基本信息,烈士陵园也没有更详尽的资料。”“苏供薪火”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魏欣欣说。
为此,该团队翻阅苏州市档案馆烈士档案材料、《江抗战士 虎团老兵》等红色书籍,网络查找有关房铭德的新闻和纪录片,并实地前往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等地,一点点充实、还原烈士的革命事迹。
之后不久,该团队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到一起,包括图片、文字等,形成一份烈士档案送到房月雁手中。还有一名热心志愿者特意选取房铭德一生中5个重要节点,以“善良”“冲锋”“无私”“热血”“不朽”为关键词手绘一组图画,送给了房月雁。
如今,房月雁手机里存着数张父亲的照片。每天早上,她都将照片打开,说一句“爸爸,早安”;晚上休息前,再点开父亲照片,说一句“爸爸,晚安”。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弥补心中的遗憾。
3年来,“苏供薪火”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走遍苏州市六区四县,寻访补充英烈的每一块“拼图”,梳理完善苏州市2797名英烈的信息,编制完成《追寻英烈 红色记忆》百名英烈事迹集及重点烈士事迹册,打造了涵盖影像资料、战役图片、生平事迹等多维度英烈事迹库,并在苏州烈士陵园永久展陈展播。(AI生成、剪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