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获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聚光灯再次照亮科技小院这个群体。事实上,2009年创立至今,相关高校、院所等的师生驻扎在农村一线解民生、治学问的科技小院已获得不少殊荣: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2024年、2025年,科技小院被连续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荣誉有起点,奋斗无终点。科技小院师生并没有靠在荣誉上歇脚,而是在每一次聚光灯熄灭之后,默默拉起行李箱走向下一个村庄。
“先有实验站,后富曲周县”——在河北曲周的田间地头,中国农大老一辈的科学家俯身耕作数十载,将盐碱地改造成“米粮川”。如今新一代的农大师生住进村屯农家创立科技小院,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攻关和区域综合治理,使曲周县一跃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科技小院,而师生们用草帽盖住头顶光环,接续深入更辽阔的中国大地——在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蹲在地里搞科研,帮当地村民让小麦、苹果、土豆等作物增产;在洱海之畔,用科技锁住农业面源污染,守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诗意画面。
这份不止步于荣誉的清醒,恰是新时代奋斗者最珍贵的品质之一。
小院人的选择,源自对民生之多艰的怜惜——扎根在曲周盐碱地里的同学,见不得老农冒险口尝化肥辨真假,即便是从建识字扫盲班开始,也要教农民读懂氮磷钾。
小院人的进取,反映出知识分子不畏艰难的精神底色——移居到苍山脚下的同学,不愿洱海变脏变臭,即便是冒雨取水采样1700余人次,也要死磕流域污染源,把论文写进清波里。
小院人的坚持,折射出年轻人无限的创新潜力——这群年轻的“新农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他们开着电动小三轮车,驰骋在田间地头,接力开辟出了一条科技报国的新路子。
从平原到高原,从北方到南方,截至2024年,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万余名研究生如同火把,照亮点点村庄。而乡村振兴这场持久战,还需万千火把接力奔赴。坚持把荣誉当起点,奉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便没有什么远方不能抵达。
张茜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