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麦苗遇见边疆的雪水,在年轻的眼睛里浇灌出共同的春天。未曾谋面的朋友,我想对你说,你们带来的每颗火种都在重塑边疆对远方的想象。”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高级中学的学生塔西(化名)小心翼翼地将这份饱含深情的信笺投进信箱。
70天后,他的信有了回音。
5月7日,在2025年高考倒计时30天之际,一场跨越河南、新疆、甘肃、贵州四省区的特殊“青春对话”在高三学子中展开。
走进红星高级中学的高三教室,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佳琳将487封来自中原学子的书信,交到塔西和其他高三学子手中。
2025年,河南师范大学联合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学生会共同发起“青春豫有引力 接力逐梦高考”书信投递活动,上千封来自西部学子和河南学子的信件,共同勾勒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山海情”。
纸短情长:跨越数千公里的青春回响
拆开信件,河南大学大二学生李雨澎用钢笔工整誊写的《高考冲刺30天经验指南》让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高三姑娘阿依努尔(化名)眼眶湿润,“可爱的卡通插图、精心的布局、实用的建议,没想到哥哥姐姐们这么用心。”
这样的场景,也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四中学上演、贵州省安龙县安龙加油书院。5月,3所河南高校研支团的19名志愿者化身“信使”,将收集到的1491封满载中原学子祝福的手写信件精准送到西部边疆与山区的高三学子手中。
这些跨越数千公里的信件凝结着河南青年特有的细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子手工绘制“黄河流域考点地图”,用专业所长解析地理重难点;河南师范大学学子在信封里偷偷塞了师大特色书签和银杏标本,邀请高三学子9月来校园共赏秋景;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学生手绘牛顿定律图示,借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激励学子探索未知。
新疆学生热依拉(化名)在回信中写道:“从未想过素未谋面的哥哥姐姐会如此懂我的迷茫,那些详细的题目解析和被勾画过的错题本照片,比教辅都珍贵。”
“当孩子们触摸信纸上的笔迹凹痕时,他们感受到的是真实的情谊,也在那一刻和远方的中原大学生产生了奇妙的联结。”河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杨上上说,书信投递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它让即将高考的西部学子提前看到了美好的大学生活,也在中原学子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建功西部”的种子。
“这些信件既是高考加油包,更是播种机——它们让‘到西部去’的青春誓言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红星高级中学新星校区高三年级主任王新强说。
从“受助者”到“点灯人”
今年是河南师范大学发起“书信投递”活动的第四年,4年来,学校收到的5697封书信形成一份独特的“成长档案库”,记录许多西部少年的成长之路。
2018年,来自新疆的陈博华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如今已成为该校美术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第一届书信投递活动上,陈博华向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寄去感谢信:“依然记得研支团的老师在我情绪消沉、焦虑自卑时一次次陪我散步谈心,周末放弃休息为我补课,自费买来画材鼓励我大胆尝试,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如今,再一次提笔为西部学子写信,陈博华完成从“受助者”向“点灯人”的身份转变。信件上,陈博华写下自己作为艺术生备战高考的独家心得,向学弟学妹分享自己曾走过的“弯路”并总结经验。
落款处,陈博华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可以免费为学弟学妹进行考前指导。“因为自己曾站在伞下,所以当我有能力时,我就决心要给他人撑伞。”陈博华说。
让更多的被照亮者成为光
2023年8月,刘艺卓跟随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高级中学支教,决心“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刘艺卓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那段时间,为了帮学生打好基础,研支团成员经常备课到晚上11点。后来,研支团成员授课的班级陆续取得不错的成绩。在高二的第一次月考中,刘艺卓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从上学期的倒数第一逆袭成了排名第一。
前不久,得知自己带过的红星高级中学高三10班的学生即将参加高考的消息,已成为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刘艺卓通过“书信投递”活动向远方的学生寄去一封亲笔信。
5月7日下午,刘艺卓的这封信被顺利送到红星高级中学高三10班的课堂上:“亲爱的同学们,见字如晤,希望你们都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爱你们的语文老师。”此刻,这份因支教结下的师生情缘再次得到延续。
接过“刘艺卓们”的接力棒,如今正在西部支教的河南师范大学第23届研支团成员尝试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打造英语配音秀、秋季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以及艺考特训营等特色品牌,用实际行动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在五育融合中书写建功西部的生动答卷。
“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带学生见到更大的世界、接触更多优秀的思想、找到自己最想成为的模样。”河南师范大学第23届研支团负责人孙梦迪说,“我们不仅要当好教师,更要成为连接教育资源的桥梁,让更多的被照亮者成为光。”
河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唐新介绍,自2011年教育援疆工作启动以来,该校始终以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投身边疆建设,已累计选派226名优秀学生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开展支教服务,他们以教育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为边疆教育事业注入了蓬勃生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 通讯员 罗心语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