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上外学子连续6年用多语种传播“中国非遗”

发稿时间:2025-05-10 10:2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柯知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日前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悉,该校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自2019年成立至今6年,足迹遍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调研77项非遗,走访107个非遗调研点,与百余位非遗传人及40多家政府机构达成合作,用多语种方式传播非遗文化。

  今年4月,非遗记译团队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学校张礼骏老师和西方语系高子佳、宋博研两位同学为现场观众逐一解释每件非遗作品的制作工艺和特点。除了大家熟知的紫砂壶、油纸伞等中国传统工艺产品,他们还带来了竹子烙画、黎族织锦、东巴字画、水族马尾绣、内画鼻烟壶等各具特色的非遗作品,让西班牙群众深度感受中国非遗。

  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学生高子佳教授松江布贴画。上外团委供图

  非遗记译团队还在马德里、巴塞罗那、塞维利亚三座城市的孔子学院开设了系列非遗讲座工坊,向参与者们介绍了早在16世纪就来到西班牙语世界的松江棉布及具有千年历史的水族马尾绣技艺,带领西班牙当地民众制作松江布贴画,绣一幅属于自己的马尾绣作品。前不久,上外《“云上” 非遗——将中国非遗讲给世界听》项目还参加了“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

  上外学子为参会嘉宾讲述“云上”非遗故事。上外团委供图

  目前,非遗记译团队已经建立了多语种《非遗口述史》《非遗百科》《非遗译名册》及非遗视频等文字影音数据库,在校内搭建劳美结合的育人平台——棉花(松江棉布纺织技艺)与杞柳(临沂杞柳编织技艺)种植基地,培养学生业余传承非遗技艺,同时梳理中国非遗技艺在历史中对世界的影响并撰写成书。团队还面向校内本科生开设实践类通识教育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译与传播》,指导更多上外人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讲好中国的非遗故事。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