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现在学校建起了音乐、书法、美术等活动室,大家可以提前规划一下如何发挥特长用好这些活动室,带领孩子们了解更加广阔的世界。”4月26日,正在内蒙古科左中旗支教的北京化工大学第十届支教团成员李欣凝在为第11届支教团成员们开展岗前培训交流。
今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第11届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即将前往西部。距离这支团队首次踏上支教地,已经整整10年。
2015年盛夏,北京化工大学第一届支教团3名成员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处播种希望”的信念,跨越1000公里,从首都北京奔赴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十载春秋,69名北化青年接力奔赴内蒙古、甘肃、四川,以三尺讲台为阵地,在西部大地上书写了“扶贫先扶智,育人更育心”的青春实践。
从三尺讲台到七彩校园,以教育微光汇聚星河璀璨
凌晨两点,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学的办公室里,支教团成员马子婷仍在伏案疾书,手边的教案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化学方程式和教学心得。
这位经管专业出身的姑娘因学校急需化学教师,主动请缨接下了教学任务,一年间先后接手4个班级,且执教的班级在各类考试中均包揽年级所有平行班第一名。
10年来,支教团成员扎根西部地区,开展了大量基础教学工作,累计完成教学5万余课时,覆盖中小学全学科课程体系,部分成员还主动承担班主任职责,有效缓解了西部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在深耕基础教育的同时,支教团打造“行走的育人课堂”品牌,从国旗下的激情演讲到浸润心灵的思政课堂,共开展200余场活动,累计覆盖2.5万余名学生。此外,支教团还创建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等多元社团平台,全方位构建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赵老师,我考上北化啦!”第三届支教团成员赵梅收到学生陈奕先的短信时,泪打湿了眼眶。
2023年9月4日,北京化工大学开学典礼上,陈奕先作为新生代表动情地说道:“赵老师让我看到了草原之外的世界,她是我考上北化最重要的动力。”
10年来,在北化支教团的助力下,累计100多名西部地区贫困学生考入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
支教团成员正在上课。受访者供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以青春脚步与国家战略同行
“多少人想直博没有机会,你却放弃……”面对质疑,高媛总是笑笑不说话。
2020年盛夏,手握北化直博“通行证”的她放弃直博机会,毅然选择加入第六届支教团,奔赴草原投身脱贫攻坚。
10年间,像高媛这样的北化学子还有很多。10年前,当第一届支教团成员王磊走进学生家里,眼前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单亲留守的孩子蜷缩在灶台边写作业,一张张奖状从熏黑的房梁垂落,最上方的“三好学生”被胶带反复修补。正是这样的现实,让支教团成员们读懂了“扶贫必扶智”的时代深意。
自此,一场跨越十年的爱心接力在祖国西部铺展。他们开创“化育花开”公益助学项目,累计为2500余名学生捐赠19万元的学习生活用品,他们省下生活费,自筹5万余元设立“鸿雁助学金”。
2016年7月5日,在北化第一、二届支教团成员的努力下,第一个爱心图书室正式建成。10年来,北京化工大学研支团先后9次为三个服务地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捐赠超6万元图书,建起一个个图书室、阅读角。他们还为服务地学校捐赠价值5万元的科技资源包,连续举办13场“背着资源包去支教”系列活动,开设趣味科普课程,覆盖超2000人次。他们带领70名支教地学子走出草原大山,跨越千里走进北化校园,对话名师、探访国家重点实验室,给孩子们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自2020年起,支教团将三尺讲台拓展为乡村振兴的立体课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乡村,为农牧民普及普通话、开展普法宣讲、垃圾分类宣讲,举办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为农产品拍摄宣传片,举办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等,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支教团成员为学生赠送爱心物资。受访者供图
从时空跨越到接力同行,以麦穗之姿书写育人答卷
2024年6月,李欣凝在毕业之际做出了加入第十届支教团到西部去的选择,她服务的学校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三中学正是其辅导员——第二届支教团成员张宇曾支教的学校。
李欣凝表示:“张老师时常给我们讲述他支教的故事,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到西部去的信念。接过张老师的接力棒继续在这里工作,我觉得这样的传承特别有意义!”
与此同时,张宇在支教8年后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重返科左中旗工作,他们师生共同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让教育形成了闭环。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10年来,北京化工大学研支团扎根西部接续奋斗,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一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位置,引领了一大批青年学生扎根西部大地,谱写了“强国建设,北化有为”的青春篇章。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新表示,北京化工大学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导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持续深化富有北化特色的“大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实践育人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把实践育人实效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课堂,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西部、扎根基层,用专业知识赋能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