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起,大讲堂艺术影院推出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供图
4月19日晚,走出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以下简称“讲堂”)时,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李凯还在回味电影《爱的暂停键》引发的共鸣。2025年是讲堂运行25周年。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环节,讲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携手,陆续展映了第十五届“天坛奖”主竞赛单元5部入围影片,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跨越时空与情感的光影盛宴。
提起北大的标志性景观,大多数人会想到未名湖、博雅塔。可对不少像李凯一样的北大人来说,讲堂则是他们关于校园的永远珍藏。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浦劬曾评价:“如果说哪一幢建筑可以同时代表北大的传统精神和时代风貌,联结北大的悠远记忆和美好愿景。那么,在我的北大记忆中,则非百周年纪念讲堂莫属。”
风气之先:高校剧场的美育探索
百周年纪念讲堂,位于北京大学校园中心,是国内综合性大学第一个现代化剧场,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2025年4月11日,北方昆曲剧院刘巍主讲艺术课堂·台前幕后共赏六百载水磨雅韵,中外学子与艺术家互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供图
讲堂的兴建是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直接推动下,由当时的国家外经贸部和学校教育基金会等多方筹资,1997年5月4日正式奠基,历时两年建设落成,是北大百年校庆重大工程之一。
2000年4月,北京大学发文,决定在新组建的会议中心成立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时任会议中心主任范强见证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大青年对艺术的热切渴求,力主讲堂要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发扬北大美育传统,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
运行初期,讲堂如何丰富校园文化、服务素质教育、不辜负师生期望,成为首任“堂主”张胜群思考的问题。“高校里建这么大体量的剧场,其管理和运行没有先例可循。对我们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闯出一条新路。”
2000年,讲堂即将启用时,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来到北大接洽。当时,中央芭蕾舞团天桥剧场正在装修,他们希望将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排练与试演工作放在讲堂进行。对讲堂来说,能将艺术塔尖上的艺术——芭蕾舞引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北大,是一个强强联手取得双赢的理想合作方式,双方一拍即合。当年2月29日,中国版《胡桃夹子》在北大首演并大获成功。
为了向师生普及高雅艺术知识,帮助师生更好地欣赏高雅艺术,讲堂创办刊物《大讲堂》。“最早就是用A4纸印上相关内容,装订也特别简单。”张胜群说,“后来,为提升宣传效果,讲堂与北大电视台合作,邀请中央芭蕾舞团等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在电视台为师生讲解相关艺术知识,例如如何欣赏芭蕾等。”
2004年接任讲堂主任的刘寿安回忆:“高等院校与专业院团合作的模式受到了很多艺术院团的认可,坚定了我们要把讲堂办成‘高雅艺术殿堂、素质教育课堂’的决心。”
随后,更多中外艺术名家、经典佳作陆续登台。2005年9月18日,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钢琴演奏家殷承宗与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影交响乐团在这里联袂带来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2007年4月18日,钢琴家郎朗在这里举行大师班音乐会。许鞍华导演的舞台剧《金锁记》、李六乙导演的《安提戈涅》、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雷雨》等都曾在讲堂演出。
25年来,讲堂尤其重视在青年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讲堂联合北方昆曲剧院开启“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等诸多经典全本大戏和北方昆曲剧院的看家折子戏搬上讲堂舞台,该系列也成为高校与戏曲院团合作,推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截至2025年3月,该系列已经累计演出106场,近20年间每年培养昆曲观众超5万人次。
“我们觉得昆曲在北大会有市场,但没想到会这么火。”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回忆说。此后,京剧、越剧、沪剧等不同剧种都在讲堂找到知音,部分演出甚至“一票难求”。
银幕内外:学生的“天堂电影院”
讲堂银幕,承载着无数北大人的光影记忆。北大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在讲堂原址的大饭厅、大讲堂放映电影。
作为北大校园里的“电影迷”,李凯每周三都要与朋友一起看一场讲堂的电影,截至目前已经有数十场。“在讲堂看电影不仅丰富了我的校园生活,更拓宽了我的思维,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凯说。
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生林希颖则在讲堂银幕中找到了归属感。 “电影能够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林希颖说。2022年,讲堂邀请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开设电影导赏系列活动,活动的第一期电影是《天堂电影院》。林希颖还记得,电影上映的傍晚,自己踩着自行车,从校园穿行而过。“走进讲堂,眼睛撞进了红丝绒般的红色里,让人想起了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瓦伦丁和退休法官约瑟夫也是在这样一个有红色座椅的剧场中。”
电影结束后,共鸣的掌声在红色的座椅间连成一片。这让她印象深刻。“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电影产生的触动不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成为了大家当下的共同情绪。”从那以后,林希颖基本一场不落下地参加戴老师导赏系列活动。因光影艺术的交织,因学者专家的精辟解读与思想碰撞,这里成为她与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天堂电影院”。
学术导赏与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展,是讲堂探索出的符合北大特色的美育路径。2016年,讲堂开始引进欧盟电影展,2020年又推出大讲堂艺术影院活动。“展映活动主要以小众文艺片为主,很受同学欢迎。”负责讲堂电影工作的周媛媛说,讲堂也收到不少学生的反馈,希望提供关于欣赏的指导。
能否将小课堂搬进大讲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周媛媛和同事们尝试联系戴锦华教授。作为北大中文系最早从事中国电影理论及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戴老师讲课有分量,学生也都愿意听”。2022年3月起,大讲堂艺术影院推出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至2025年4月,已举办50期,获得师生热烈响应,每次活动基本座无虚席。
“挖掘艺术作品的知识内涵,是讲堂植根北大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新之举,也成为讲堂开展美育浸润的重要特色。”北大会议中心主任胡新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年来,讲堂陆续推出北京大学金鸡艺术电影展、重探中国电影史2023艺术影展、云冈经典艺术展沉浸式讲座等活动,为北大师生与艺术大家面对面的交流搭建桥梁。
舞台上下:从欣赏美到创造美
艺术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讲堂就美育实践提出“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育人链条,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融合。25年来,讲堂已举办艺术活动近5000场,累计服务观众超500万人次。
2025年4月29日,大讲堂艺术实践课x元培学院“轻松歌唱”《声乐实践课》汇报演出。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供图
“舞台是现场艺术,其魅力在于每一场给人带来的体验都无法复刻。”历史学系2021级本科生韦润芃喜欢上讲堂,源于这里能够近距离感受最真实的舞台。从高中起她便喜欢音乐剧和歌剧,来到北大后,早早就关注了讲堂微信公众号,同时报名参加讲堂的记者团。
在她看来,讲堂演出多,学生票价便宜,为身边同学接触舞台艺术搭建了平台。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韦润芃对表演艺术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现在再看舞台演出,我不仅会关注情节、演员台词,还学会了观察灯光效果和舞台效果,这让我对舞台艺术的理解不断深入。”
同样在讲堂感受到舞台魅力的还有基础医学院2023级本科生陶钦瑜。她是北大中乐学社成员,从小学习竹笛。2023年11月,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李白》走进北大,“演出效果令人震撼”。自此,陶钦瑜开始关注讲堂策划的其他演出项目,“极大丰富了我的艺术体验”。
高雅艺术并非只可远观。2006年起,讲堂推出以讲解、示范、互动、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堂”系列普及活动,积极与艺术院校、名家名团合作,邀请各界专家广泛参与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身在北大校园,讲堂联动学术资源,探索“艺术+学术”路径,推出具有学术深度的大师导赏及专家交流活动,为学科交叉提供艺术资源与探讨平台。
音乐方面,北大学生能聆听到著名作曲家陈钢讲述的音乐人生、著名钢琴家周广仁及其弟子的钢琴讲座;戏剧方面,能跟随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学习《人类最古老的戏剧》;戏曲方面,能聆听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主讲的《昆剧“闺门旦”表演》……这里不仅是艺术殿堂,更是青年学子们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素养的沉浸式课堂。
“缺乏实践的艺术教育是没有活力的,加强实践是美育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讲堂艺术教育负责人刘述说,“讲堂2015年、2016年先后创建了合唱团、剧团,鼓励学生更多参与美育实践活动。”
2021年起,讲堂联合校内单位,共同推出“大讲堂艺术实践课”。课程涵盖声乐、器乐、雕塑、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开课以来,每年平均近300名学子直接受益。“让零基础的北大同学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走上专业舞台进行展演,实现让艺术从舞台走向课堂、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的目标。该项目获评北京大学2023年美育改革的创新优秀案例。”刘述说。
燕园情,千千结。讲堂是许多北大人最解不开的情结之一。从初入燕园时,第一次接触讲堂激发对艺术的渴望,到“飞燕”离巢时对母校和讲堂的恋恋不舍,讲堂陪伴、影响、见证着学生成长。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对讲堂的作用给予充分认可:“讲堂的兴建和运行,是学校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变革、以繁荣校园文化推动人才培养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25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讲堂确立了‘高雅艺术殿堂、素质教育课堂’的基本定位,走出了一条校园文化艺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将支持讲堂更好发挥作用,在新起点从更高站位出发,进一步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