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陕西西安,2025“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期间,吉尔吉斯斯坦青年代表陆远在参观航开路社区青兜兜公益市集时,与当地青年热情交流。共青团陕西省委供图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群来自中亚的青年代表正兴致勃勃地驻足参观,不时举起相机记录这段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人群中,一名身穿T恤、步履匆匆的青年尤为引人注目——他一边用流利中文与讲解员交流,还学了几句关中方言,一边迅速将讲解内容翻译成俄语,为同行伙伴答疑解惑,间或还不忘回头喊一句:“往这边走,别掉队了!”
这个穿梭在古老兵马俑与青年代表之间的“桥梁”,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青年,中文名叫陆远,今年27岁,是2025“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的一名青年代表。在为期一周的行程中,陆远不仅主动帮忙担任临时翻译和协调员,还化身“半个中国通”,成为连接中国-中亚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7年,陆远来到中国兰州留学,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后,又在甘肃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8年的中国求学生活,让他从一名不识中文的外国青年,成长为深谙中国语言文化、活跃在跨境电商一线的青年创业者。
“刚来中国,最难的是中文,记不住、写不出。”陆远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选择迎难而上,“早起去图书馆、背中文”,入学仅两个月就基本能开口交流。他自信地说:“我有点语言天赋。”不过,比语言天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融入中国社会的积极心态。“你在哪里生活,就要真正理解当地文化与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懂语言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地方的人,才能建立合作。”
陆远的学习没有停留在课堂上,而是积极深入中国社会实践。“我经常和中国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做项目,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他还学会了甘肃、陕西、新疆等地的方言,“百闻不如一见,我一定要多跑、多看、多交流。”
“从本科开始,我就在中国实习,学习创业的知识。”陆远回忆道。他曾深入甘肃兰州红古区的农业市场,向本地老板学习如何贩卖牛羊、鸵鸟蛋等产品,也从零开始摸索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商业文化上的差异。
2020年读研期间,陆远在浙江义乌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开始涉足国际贸易业务。此后,他又在广东佛山开设了第二家公司,涉及汽车、电动车、装载机等机械设备出口。如今,他已与中国多个省份的2000多家工厂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中国的产品出口到中亚地区,以及俄罗斯、阿联酋、埃及等10多个国家。
“物流速度越来越快,从广州到俄罗斯莫斯科,现在卡车运输最快只要9天。”他对中欧物流线路了如指掌,也深知语言在跨境贸易中的关键作用。精通中文、俄语、吉尔吉斯语及多地方言的他,帮助中亚等地的客商对接中国工厂、办理清关手续、搭建物流链条,打通中亚客商与中国市场之间的每一个环节。
在此次研修交流营中,陆远尤为关注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数字领域日益紧密的合作趋势。他走访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深入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际物流协作机制;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他亲眼看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食用油原料如何通过高效的跨境运输进入中国市场,切实感受到中亚国家与中国在粮油贸易和农业合作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
“从跨境电商到科技创新,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合作机会。”陆远感慨道。他对中国电商平台的发展尤为钦佩:“拼多多、淘宝、京东……这些平台太厉害了。”他希望能将这些成熟的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引入中亚地区,助力本地区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我们国家的数字经济还不够成熟,我希望能把这些技术带回去。”
不过,陆远的梦想不止于此。他正在筹划未来3至5年内建立自己的国际集团,与更多中国伙伴携手合作。“现在我们有4家公司,我希望将来整合为一个专业化集团,把服务做得更专业。”
提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陆远更是感触良多。“我写过很多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论文,也亲眼见证我们国家的铁路、工业园一点点地建起来。”他感慨地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让货物流通了,更是机会的流动与民心的交融。在中亚国家,很多人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了工作,有了希望。”
从8年前那个初到中国、连汉字都认不得几个的中亚青年,到如今熟稔中国市场、活跃在国际贸易一线的跨境创业者,陆远的经历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青年携手同行的缩影。他用语言搭建“桥梁”,用实践铺就“丝路”,成为“未来之桥”上奔跑的“丝路新使者”。
“你在哪里生活,就要学会尊重当地文化,融入其中。”陆远的这句话,朴实却有力,正如他以自身经历践行的那样——在理解中连接,在融合中共赢。中亚青年与中国,正站在“未来之桥”的两端,朝着共同的梦想,一步步走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3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