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一门“很清华”的思政课 如何“磨”出颗粒度

发稿时间:2025-04-27 09:5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门思政课“翻新”,如何让学生叫好又“叫座”?从3年前开始,清华大学本科生思政课体系中的第一门课——“形势与政策”课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磨”好一门思政课成了从院士名家到青年教师“合伙”研究的事。

  作为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回望这场改革时,想起第一次开课前的课程公告提到,要做出一版“很清华”的思政课,背后是“一群顶聪明的人下着笨功夫”:讨论会一开就是一下午、工作群超过15个、PPT反复修改……

  而对于徐宁这位从光学工程转向科技政策研究,此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年轻教师来说,这门课让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有了一个分享和更新的平台。通过云端克隆班,已有272所高校的138万名学生和清华师生在云端聚会,他们打破专业、院校的壁垒,在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字眼里,和不同切面的中国相遇。

  这门课的脱胎换骨,可以用3个“大”来概述:清华大学希望这门课能培养学生的“大视野”,培养出“大写的人”,锻造出战略科学家;课程拥有“大师资”——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担任课程组组长,邀请聂建国、张明楷、梁万年、贺克斌、彭凯平等多名院士或名师担任大课主讲人;为了办好这门课,清华大学搭建了“大平台”,成立课程工作组,由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牵头,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生部、宣传部、智库中心、新闻学院等多个院系和部门的力量,组建工作团队。

  改革的想法酝酿已久,改变的契机是一次座谈会。邱勇问:现在思政课里哪门最难教?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向他解释,最难的是“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每学期的内容都在变,年轻教师们要不断备课,学生们还不“买账”。此后,邱勇牵头“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成为清华大学本科生思政课体系的“第一门课”。

  以新形象示人的“形势与政策”课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授课方案,各行业领域的“大先生”和年轻教师一起组成这门课的教学阵容。这支队伍的构成是这样的:院士、教授更熟悉国家大战略,有大眼光、大格局,而青年教师更熟悉学情,“他们知道学生们的困惑、想知道的东西、对未来的规划”。李蕉说,打磨这门课背后的关键机制是教研制度,“通俗一点,就是集体备课、相互听课”。

  “喜欢做学生工作”的徐宁对05后学生有着特别的观察,“他们既是理想主义的一代,也是现实主义的一代”。“谈理想时,他们不会把现在遇到的问题抛之脑后;谈问题时,他们也会告诉你,未来多么有希望。”他说,思政课的改革应该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上课时,真实的案例、情境格外重要。

  宏观层面上,清华大学有一张思政课的“蓝图”: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标杆”课程,大刀阔斧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着力引导本科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体化打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政教育模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线,通盘规划本科生大思政课体系。

  学生们先在大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由何而来”;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期间参与“思政实践”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因何而难”;带着问题回到大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

  有了“蓝图”之后,“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开始画他们这部分的“施工图”。他们和学校智库中心工作人员一起研讨,如果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线,应该重点讲什么,先后顺序是什么,为这门课搭建“骨架”。

  接下来,是确定教师的人选。以人工智能为例,“清华这么多教授研究人工智能,谁来讲大课?”研究智能光芯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以及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受邀成为秋季、春季学期讲授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课程的教师。课程组和学校教务处的同事一起制定课程方案和组建授课团队,“他们熟悉全校的盘子”。

  “形势与政策”课的方案里,大课和小课的主题一一对应,每位选课的学生每学期要选择一节小课参与互动,小课的教师由年轻教师担纲,他们要帮助“大先生”与同学们接通“最后一公里”。李蕉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文科出身,对讲好科技主题的小课“有些时候不太擅长”。所以课程组经讨论之后,邀请各院系的辅导员来讲科技主题的小课,他们很多是理工科博士,但又长期在思政一线工作,了解学生的学情;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则可以聚焦自己的专业特长,担负起文化主题、法学主题、经济主题等小课。

  备课时,院士、大咖会被召集在一间会议室,这是一个“对齐颗粒度”的环节:他们都要明白自己在这门课里的位置和前后关系,就像“接球”“传球”的过程。邱勇首先介绍自己的导论课内容:从认识清华、认识清华人、认清形势与政策出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为后续课程“打样”。

  大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有“自由裁量权”,但主题要求具有一致性:本领域的形势、政策、清华担当。课程组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要有国家政策,也得有青年号召。”接下来,院士、教授们还会线上相互听课、相互评论。假期时,教师们会考虑课程要怎么调整,下学期重点讲什么。

  小课教师们在备课时需要准备一个素材包,其类型丰富,往往包含深度新闻报道、评论及理论文章、数据报告等。他们准备的案例不会离清华学生太远。比如,讲医疗改革的小课教师,会去社交媒体上搜索学生们的发帖,上课时可以从“在清华拔个牙多少钱”讲起。

  李蕉认为,这门课的改革之路之所以能越走越“宽”,不仅在于清华的大师资支持,“每个行业都有行业领袖,职业院校有大国工匠”,只是需要“请最适合的人来讲最适合的内容”。她说,这次改革也启发教师们,在推动思政课改革时,要把重点放在教学目标和教研上。“‘形势与政策’课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也要满足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让‘小我’融入‘大我’,如果只是去介绍‘过去的事情、当下的事情’,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门课的价值。因此,还应带领同学们看到‘未来的方向’。这个时代的学习不能只有‘低头算题’,思政课其实是引领同学们‘抬头看路’的课。”

  小课的“全互动”是学生们感受这门课的关键,教师们准备的是“问题链”而不是讲课稿,要做到“颗粒”级别的微观与细致。比如,讲“双碳”行动时,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是:气温上升1摄氏度,海平面上升多少?海平面上升1.5米,哪个国家会被淹没?

  “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学生在讨论中能互相启发。”徐宁说,课程的很多内容其实是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准备的,课程不仅要站在理工科角度讲“卡脖子”的具体领域是什么,更要从科技政策、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厘清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换技术”,继而转向“自主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在这门文理兼修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对齐了颗粒度”。李蕉介绍,很多学生会在选小课时选择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拆掉思维中的墙”。“比如课上讲到‘健康中国’这个概念,涉及医学知识,这对文科学生也有帮助,他们未来还要从事大量的治理、改革工作。”她说,未来世界上没有不交叉的学科,学生们在大一上“形势与政策”课时就要明白,自此要“眼中有四海、心中有广厦”。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任冠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7日 04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