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绳子末端的铁钩撞在模拟集装箱边缘时,会发出一声脆响。这也代表着一次集装箱吊装失败。
上周,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的课堂上,22岁的李承林走上讲台,用一根小绳和模拟吊钩亲自体验吊装操作的难度,任务是让细绳底部的铁钩精准停靠在指定位置。只见他紧盯着晃动的吊钩,手臂微微颤抖,最后仍然听到了“啪”的一声——这是李承林的第五次失败。
在讲台一旁的山东港口烟台港联合通用公司装卸机械司机、技师梁洁默默观察着学生的一次次失败。曾于201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梁洁,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准、稳、严、勤”四字工作法。那天,梁洁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钻研打磨、攻克难题,以及“人民工匠”许振超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故事。“每个集装箱装卸速度提高0.5秒,3600个吊次就能节省0.5小时。”梁洁告诉大家,即便看似不起眼的0.5秒的突破,背后也承载着成千上万次测算和肌肉记忆,承载着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这一幕,是全国各地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生动缩影。“学生们在劳动中提升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培养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增长本领能力、磨炼意志品格的行动姿态和精气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白永生发现,近些年,劳动教育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大思政课”,成为重塑青年价值观的“第二课堂”。
校园农场里翻土的铁锹此起彼伏,大学生们弯腰播撒种子;实验基地中的年轻身影专注于设备操作,在反复练习中体悟工匠精神……各地的年轻大学生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收获成长。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智慧农业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进行无人机施肥操作。受访者供图
在劳动中读懂奋斗的重量
凌晨4点,海南省东方市的巴沙鱼苗种繁育基地还笼罩在晨雾中,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孙琪栋早已蹲在鱼塘边,手持水质监测仪记录温度、溶氧量等指标。“鱼苗对水质波动极其敏感,稍有不慎,几万只鱼苗就可能缺氧死亡。”孙琪栋不敢有丝毫马虎。
一个月前,孙琪栋刚来到这里时,连鱼的雌雄都分不清,只能红着脸向晒得黝黑的老师傅们求助。“本以为我们是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大学生,但和有经验的老师傅们相比差得太远了。”慢慢地,孙琪栋发现,这些老师傅们的工作看似平凡琐碎,对养殖参数的把控却近乎“苛刻”:水温误差不超过0.5℃,溶氧量必须维持在5-7mg/L,甚至连投苗时的水流速度都要用流速仪精准测算。
为了提高实践能力,孙琪栋和团队成员决定通过真实照片记录下鱼卵的发育过程——每两小时进行一次拍摄,整整24个小时没合眼。如今,那些凌晨的坚守、反复的测试、向老师傅的虚心求教,都化为了孙琪栋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具象化理解。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不是回归原始劳动,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曲霞曾参与设计面向该校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识,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比如,第一模块阐释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深度解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筑牢“劳动最光荣”的理论价值根基;第二模块聚焦职业发展需求,通过劳动法律、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内容,针对性解答劳动合同签订、权益保障、职业心理健康等现实问题,将抽象法理转化为“职场生存必备技能”;第三模块则重在解析数字时代创造性劳动的内涵与国家政策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变革”的发展观。
与此同时,曲霞也注意到,社交媒体上存在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为什么大学里还要开设种地、做饭、打扫卫生的课程?”她觉得,开设劳动理论实践课、邀请全国劳模工匠进校园是破解当代年轻人“重脑力轻体力”认知误区的关键,“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认同‘一切劳动都值得尊重’,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白永生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参与生产劳动和生活劳动的实践体验较少,特别是网络数字化时代,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趋向虚拟化。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回归真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性和主体性,进而体悟劳动与奋斗之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意义。
“以前,大家觉得劳动就是‘干体力活’,其实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能通过劳动创造幸福。同样,工匠精神也并不遥远,每个人把重复的工作做到极致,在看似平凡的坚守中就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这些都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所在。”白永生说。
“从田间问题到实验室课题,再到人生启迪”
每年3月-5月,华中农业大学水稻课题组的研究生黄甜甜都要扎起裤腿,到水稻田里参加插秧比赛。“年轻的学生们手握着秧苗,指尖沾满了泥浆,泥水溅湿了衣裤,却笑得格外灿烂。”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三田”实习课程,“分田到户”让每位同学在实际农事中学习农业知识。让黄甜甜备受触动的是,当同学们第一次摸到棉花时,会惊呼“原来这么柔软”;他们在田中收获自己种植的玉米时,眼神里满是自豪。
作为华中农业大学三田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黄甜甜也曾多次前往湖北省武汉市大中小学开展“农耕文化”科普课堂,和不同学段的学生们一起探索自然,接触农业的科学世界。比如,他们在植保文化节策划昆虫标本展、昆虫摄影展以及昆虫美食制作与品鉴,让农业昆虫学变得有趣;面向中小学生开设“耕读课堂”,带领孩子们全方位认识我国的主要农作物。
在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实践教学管理处处长、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成协设看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真实场景实践,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和社会需求。比如,有学生团队在乡村调研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进而推动大家结合专业知识研发出了生物降解地膜;也有学生团队在柑橘产业实践中,参与解决了柑橘栽培管理中的难题。
“从田间问题到实验室课题,再到人生启迪的转化,正是劳动教育激发创新思维的生动写照。”成协设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针对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华中农业大学分层递进建设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分类施策创设耕读实践矩阵,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耕读第一课”,让学生走进实习实践基地,参与果蔬种植等项目;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国种业”通识课程,由院士、教授授课,重点讲述并传承农业科学家的耕读精神;面向高年级开展的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产业实践和科研实践,则让学生深入农村、走进产业基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黄甜甜觉得,劳动带来的“实用性”还藏在春耕秋收的时序里。每当面对学业压力和成长困惑时,她总要去自己的试验田看看,给作物除除草、浇浇水。“看着幼苗每天长高一点,花苞慢慢绽放,会突然有一种松弛感。人的成长也应该像种子扎根般专注于脚下的土地,不必过分焦虑。”她说。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
最近这段时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姜如雪正在为“从‘五一劳动节’纪念看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理论宣讲课做着紧张准备。即将迎来“五一”国际劳动节,她希望通过历史梳理与现实观照,让青年大学生理解,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既是对“劳工神圣”的百年传承,也是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关键力量。
在曲霞的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常会与现实议题碰撞出火花。当讲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时,她会结合近期美国“对等关税”问题,引导学生就中国制造业的抗压能力展开讨论:为何我国能在贸易摩擦中保持发展韧性?随后,曲霞告诉学生,答案藏在“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之中。“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的底气,源自“中国制造”背后亿万劳动者在车间、农田、实验室里的默默耕耘。
放眼全国,劳动教育正与时代同频共振:带领学生走进高科技精密制造工厂,观察智能机器人如何改变劳动形态;邀请外卖员、快递员进课堂,探讨技术伦理与劳动者权益的平衡问题;组织“未来劳动新趋势”工作坊,解析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下的劳动新样态……
曲霞说,随着科技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劳动教育也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将抽象的劳动理论转化为对国家发展现实的解读,不仅会让学生们豁然开朗,还会引导学生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
同样,在白永生看来,新时代的劳动不再只是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也包括掌握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劳动创造。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一批既能扎根土地又能拥抱科技的新时代劳动者。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型,正在唤醒年轻一代的劳动自觉。越来越多大学生正成为创造性劳动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他们用无人机为农户测绘农田,用大数据预测农作物病虫害,用3D打印技术制作助农工具,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走进乡村产业园……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任冠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