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贵州师范大学研支团接力十一载开展志愿服务
在大山深处种下“满天星”

发稿时间:2025-04-21 09:2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家人们,接下来这波是我们的终极福利,‘手慢无’呀家人们!都准备好了吗?”台上的女生急促地拍着双手,声音高亢,情绪饱满。

  台下的“家人们”闻言兴奋地紧盯前方,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三二一,上题目!”

  40多支笔在纸上飞舞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这不是在直播间,而是在贵州省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八(2)班的语文课上。讲台上的女生是来这里支教的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成员韦方尖。被称为“家人们”的学生争夺的是语文默写题目的奖励积分。

  3月底的暖阳把教室晒得暖烘烘的。一堂语文课下来,班里气氛火热。

  拥抱“不完美的课堂”

  去年9月1日,知道自己班上有支教老师要来时,七(3)班的学生高兴坏了。在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研支团的老师都是“香饽饽”,支教志愿服务开展11年来一直如此。但支教老师每年只有5名,不是每个班都有机会分到。

  听学长学姐说,支教老师大多亲切又和善,如果是女老师,那大概率还很温柔。七(3)班的学生对此充满了期待,新老师一进门,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但当苏姗姗走上讲台时,大家慢慢都噤声了。没有想象中的微笑,新老师面若冰霜,冷冷地扫视一圈后,把书往桌子上一拍:“上课!”

  实际上,在学生热烈鼓掌欢迎她的那一刻,站在讲台上的苏姗姗就腿软了。“虽然我本科4年学的是师范专业,来支教前还接受了一周的岗前培训,但真到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还是非常紧张。”她说,来这里支教,她把自己肩上的责任看得很重,总是最早来、最晚走,对学生也是高标准、严要求,一心只想帮他们把成绩提上来。

  这种状态持续了几个月,学生对她既爱又怕,有时上课也不敢贸然回答她的问题。而课堂上这些问题落空、气氛尴尬的时刻,又会让苏姗姗在每个深夜焦虑得睡不着觉——是不是自己太凶了,不被喜欢?可是严师才能出高徒,和学生走得太近,万一镇不住场怎么办?

  第一次月考时,历史科目的年级第一名没有像以往一样花落七(3)班,这让苏姗姗又急又气:“咱们班学生的基础要好一点,但为什么这次第一名没在我们班?是我讲课的方式有问题,还是我的语言有问题?”

  回答她的又是沉默。良久,一个声音颤巍巍地从角落传来:“可是老师,为什么第一名就必须在我们班?”她哑然。

  “老师,不是你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你不用一直反思自己。”一个男生大声说。但苏姗姗知道,自己也需要改变了。

  自那以后,苏姗姗开始转变教学方式,对每个学生都会多一点鼓励和肯定。每到学生生日,她都会记得给他们带点小零食。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大家感觉到“冰融化了”。苏姗姗走在校园里时,以前不敢打招呼的女生也会跑过来抱住她喊“姗姗”。在她生日那天,每个学生都用心准备了生日礼物,千纸鹤、卡片、手写信……而那个当时安慰她的男生,之后的每一次历史考试,都拿到了年级第一名。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苏姗姗说。

  对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韦方尖也有同样的感受。

  此前,她班上的学生不重视课文背诵,对枯燥乏味的语文默写提不起兴趣。韦方尖说,为了让他们有学习动力,她引入了激励机制,背诵课文即可得到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就可以兑换奖品。而课堂的默写环节也摇身一变,成了大型“直播间”。在韦方尖活力十足、贴近年轻人的“网感”教学下,曾经备受冷落的课文变成“爆款产品”,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节节攀升。

  “完美的课堂”也许并不存在,但来支教的年轻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课堂。

  青春期的另一课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需要老师上心的事。几周前,研支团成员苟娜娜在上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时,发现班上几个男生不时发出笑声。观察后,她注意到是一些发音近似敏感词的内容引起的。苟娜娜决定开一次特殊的主题班会。

  当“青春期性教育”几个字出现在黑板上时,男生中发出哄笑,女生则把头垂得很低。然而随着苟娜娜的讲授,男生的神情愈发认真,女生也逐渐抬起了头。

  同样的主题班会也出现在了韦方尖的课堂上,而班会的契机,是一片卫生巾。

  “你快看这是啥?”

  “这不是那个吗?”

  在一节课上,八(2)班的胡华净听到后排男生传来骚动。她向后瞥去,心头一惊——自己的卫生巾不知什么时候从兜里掉了出来,被后排的男同学捡起来,而看到的几个男生,都挤眉弄眼,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她。

  胡华净大脑一片空白。这个腼腆内向的女孩在大家的注视下,神情尴尬。她羞愤地一把夺过卫生巾,趴在桌子上哭了。

  后来,胡华净的好友把这件事告诉了韦方尖。第二天的班会上,当韦方尖拿着一片卫生巾走进教室时,每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这是一片卫生巾,是女性生理期要用的。女孩子有女孩子需要的东西,男孩子有男孩子需要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羞耻的。”韦方尖又对所有女生说,“卫生巾是很正常的日用品,大家不用偷偷摸摸或感到不好意思,如果有需要可以直接来找老师。”课后,韦方尖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当时捡起卫生巾的男生,也郑重地向胡华净道了歉。

  代任八(2)班班主任期间,韦方尖还在班内发现有学生早恋。但她没有戳破当事人,而是连夜准备了PPT和几千字的讲课稿,为全班召开了一节名为“和你谈恋爱”的主题班会。如何正确看待青春期异性间的好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韦方尖在班会上一一列举。

  “和你一样”

  对于研支团的几个姑娘来说,走进大山的这场支教更像是一场接力,一场始于她们童年的接力。

  苟娜娜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小时候在遵义市桐梓县的乡村学校读书。在她印象中,自己收到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封皮精美的《格林童话》,那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一路走来,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遇到了很多影响她一生的好老师。她用10余年时间走出了大山,又在毕业时,决定借“西部计划”的契机回到大山。“只要有裂缝,阳光便能延伸到任何地方。”苟娜娜说,希望未来她的学生长大后,他们也能像凝聚起来的光芒,共同照耀西部大地。

  而对韦方尖来说,她忘不了的是一个盛夏。初二那年,她在贵州的一所乡村小学参加暑期实践,碰上一群来到校园的年轻人,他们带来了新鲜的课堂、有趣的活动,领着大家在教室读书写字,也进山踏访花鸟虫鱼。

  在暑假的尾声,这群年轻人决定为孩子们举办一场文艺汇演,彼时韦方尖不幸扭伤了脚在家休养,却收到了哥哥姐姐的汇演邀请,邀请她一起合唱歌曲《和你一样》。汇演当日,他们骑着电瓶车来到她家,载着充满期待的韦方尖驶向学校。一路上,几人的歌声和两旁的景色一同流淌:“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

  后来,韦方尖才知道,原来那群哥哥姐姐就是支教老师。当韦方尖来到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时,她给其中一名老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说:“很感谢当年的你,让我想要和你一样。如今,我也是一名支教老师了。”

  “想要和你一样”,也是研支团成员王玉梅和匡典素的初心。大三那年,她们参加了学长学姐研支团的出征仪式,匡典素还记得当时一名学长说:“去支教,你可能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你也许能改变某个孩子的一生。”在了解到历届研支团所做的点点滴滴后,她们被深深打动了。“学长学姐都特别厉害,我也想要和他们一样。”王玉梅说。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这场教育的接力已经在贵州师范大学和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间进行了11年。自2014年起,贵州师范大学研支团已派遣11批共59名志愿者来到这里开展志愿服务。每一届志愿者都会在这里留下独有的痕迹,观察、策划、组织、实施不同的支教帮扶活动。

  “今天我们在他们心里种下向善向美的种子,明天等他们成长起来,就会在祖国大地上,散作满天星。”王玉梅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记者 李雅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1日 01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