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阅读

发稿时间:2025-04-18 09:2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书香中成长,在阅读中筑梦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创会主席、锡兰集团董事长 凌俊杰

  我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长大,高中后到美国读书,习惯了粤语和英文环境。但现在的我,却是家族里唯一会说普通话的成员。2006年,我被推荐到国家行政学院参加国情研习班。虽然当时香港已经回归近十年,但我就像大多数香港年轻人一样,对“祖国”的了解几乎为零——香港新界以北,跨过罗湖桥对我们来说就算北方了。

  在“国情班”学习时,我甚至需要借助同学的翻译和字典,才能听懂授课内容。尽管如此,在这么一个语言、习惯都带给我全新体验的环境中,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天安门广场的国歌在耳畔响起的时候,我心中泛起强烈共鸣——这是文化、血脉深处的召唤。

  在这里,我接触到了过往求学时本应重点学习,但因时代、环境原因而缺失的国家历史、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和成就,感受到了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和伟大。我也更加明晰、强化了“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感情鼓舞我,推动我,吸引我,要真正了解祖国,和她建立联系,读懂她的历史和文化。

  于是我一字一句开始阅读,学习内地的文化和习惯,学说普通话,日复一日地努力,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直到如今能顺畅地与内地企业家、青少年们交流,更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自己与祖国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如今回想从香港出发,走向内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这些年的经历,这段学习普通话、熟悉中文阅读的过程,确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段宝贵的成长旅程。

  幸运的是,数字化技术让万卷书触手可及,进一步降低了过往语言环境的壁垒,也为我们接触和理解深度内容提供了更多便利;人民政协履职平台的委员读书群也为我们筛选和提供了更加丰富充实的交流机会和阅读资源,我因此受益匪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整理)

  ---------------

  在时光的窑火中,与文字共舞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县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 田静

  今日,指尖滑动屏幕便可获取海量信息,但碎片化的“浅阅读”如同速食,能果腹却难滋养心灵。

  这让我想起柴窑烧制紫陶的过程——窑火昼夜不熄,温度精准把控,急不得,也省不得。深度阅读亦如是:它要求我们放下即时反馈的诱惑,在书页的翻动中,与作者的思想缓缓交融。

  纸质书的质感,是数字化无法替代的。建水紫陶的触感温润如玉,而一本好书同样有“肌肤之亲”。墨香与陶土的气息,皆是时光沉淀的馈赠。在“小小传承人”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触摸古籍、临摹碑帖,他们惊叹:“原来‘书香’真的是一种味道!”这种体验,恰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唯有亲身感受,方知何为“敬畏”。

  非遗的传承讲究“活态性”,阅读亦然。

  近年来,我的提案建议将非遗融入学校美育课程,正是希望以阅读为舟,载年轻人驶向传统的深流。在建水,我们以紫陶为载体,开设“典籍中的技艺”读书会,将《诗经》的草木纹样刻入陶器,让《茶经》的烹茶之道化作壶型设计。这种跨界,让古籍不再是故纸堆中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

  有人问: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意义何在?我的回答是:阅读是文明的“窑变”——它让知识在高温中淬炼,让思想在交融中新生。正如建水紫陶的窑变釉色,每一抹斑斓皆是偶然与必然的交响。

  我想对青年朋友说:无论时代如何疾驰,请为阅读留一片净土。

  在传习工坊的夜晚,我常与学徒围炉夜话,读一首陶渊明的诗,品一段《天工开物》的记载。火光跃动间,文字与陶泥悄然共鸣。这种场景,让我想起木心先生的话:“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我想说:“此刻慢,一书一器,足以安顿灵魂。”

  愿我们以书为伴,在时光的窑火中,与文字共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整理)

  ---------------

  为青少年播种兴趣,深度阅读生态需全民共育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周荃

  纸质书与电子书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尽管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但我自己仍偏爱纸质书的“心流体验”,纸质书的触感和不被手机干扰的专注感,让人更容易沉浸于文字世界。而电子书更多扮演着高效筛选信息的角色,比如通勤时听书、快速浏览电子版,能帮助人们在海量书籍中精准选择值得深读的作品。

  我发现,在青少年的阅读生态中,短视频等快消文化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模式,即时满足的娱乐方式挤压着他们的深度阅读空间。短视频可能是很多人解压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方式。压力与娱乐形成恶性循环——课业负担越重,青少年越倾向通过刷手机解压,而国家推行的“双减”政策正是打破这一怪圈的破局之举。

  在我看来,其实深度阅读是比刷手机更好的减压方式。如果体会过阅读时的忘我状态和内心的宁静,就不会觉得短视频是最好玩的。但是,不是人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快乐。这需要从培养青少年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入手。

  如何激发青年群体沉下心思多读书,塑造深度阅读习惯?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孩子们自发自主阅读的唯一途径。当年轻一代在兴趣驱动下建立起深度阅读的定力,自然能懂得如何善用不同阅读载体:纸质书守护着文明传承的庄重感,电子书拓展着知识传播的普惠性。这种选择智慧的形成,正源于家庭引导下的自主阅读体验、学校营造的浓厚阅读环境以及社会建设的多元阅读场景的共同滋养。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当青少年既能在墨香中感受文明的厚重,又能借数字技术拓宽认知边界,这种兼容并蓄的阅读素养,终将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呈宣整理)

  ---------------

  AI时代,拥抱高效与个性化阅读新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青年联合会副监事长、澳门贺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贺凯琪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融入生活,“AI时代的阅读新习惯”“个性化的阅读方法”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AI技术的助力下,我的阅读习惯似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过去,我们可能会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一本书,但现在,我更倾向于先利用AI工具获取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简介、重点章节或主题分析。这种方式让我可以快速判断这本书是否符合我的兴趣或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深入阅读那些吸引我的章节,进一步理解书中的核心思想。这是AI为阅读带来的便捷体验——我们可以先对阅读内容作筛选,然后再精读,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个性化的阅读模式。

  数字时代下,听书等音频形式的流行也正在改变或拓展人们的阅读场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经常会在运动、散步甚至开车的时候通过听书来获取知识。这种便捷的方式,让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书籍,而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阅读形式。

  碎片时间“聚沙成塔”,技术赋能下阅读有了更为多元的选择,多元融合可推动全民阅读深化。阅读方式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和你的生活工作需求适配。无论是读纸质书、电子书还是听书,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最好的。理解书籍所传递的思想和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和成长,那就是成功的阅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呈宣整理)

  ---------------

  用阅读认知世界、定义自己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联会主席、英皇集团副主席 杨政龙

  我特别喜欢阅读历史和军事书籍。小时候对历史的理解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到后来,深深为《明朝那些事儿》着迷。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又会想,能否像黄仁宇一样,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呢?阅读是跨越时空的法门。只要阅读,就拥有宇宙,拥有永恒,拥有徜徉在银河里的想象力。

  说到想象力,我最近对中国科幻小说深深着迷,特别是《三体》三部曲,完全颠覆了我对科幻小说的想象。在此,我也特别想推荐一位青年作家海漄的《时空画师科幻小说选》,透过恢宏的想象将中国元素融汇到科幻情节中,从龙的神话传说到北宋《千里江山图》等,大放异彩。

  阅读是跨越国家和种族的语言。我们也许不懂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文字,但透过翻译,我们能阅读别国文化。从莫言到石黑一雄,由马奎斯到韩江,驰骋万里。阅读甚至能创造世界和创造语言,如《哈利波特》和《魔戒》,当有足够的人阅读了跟随了,文本就有了生命力,能创造另一个世界。

  阅读能实现角色扮演。每个少年都有英雄梦,而这些英雄的待人处事之风不是漫威教的,而是金庸、梁羽生和黄易教的。浸淫在书本之中,可以随时扮演令狐冲,或是张无忌,甚至是韦小宝,自导自演,活灵活现。现实世界里的礼仪气度,也可以从书本里学习一二。

  虽然我也使用电子书,但还是偏好纸质本,因为拿在手上的书有重量、有温度、有质感。现在我们遇到不懂的事,会去问人工智能,会去问搜索引擎,而我们在不久之前,还过着“有什么不懂,就去问问书本”的生活。书本已有很长的历史,今时今日,书本解惑的角色也许有一部分被科技取代了,但是它那打开想象、让你逃离现实世界的吸引力未曾改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整理)

  ---------------

  阅读永无止境

  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肖新光

  作为网络安全专业工作者,我们需要保障的是快速演进的数字化场景,同时要应对不断升级演进的网络安全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读书学习,我谈一点经验和体会。

  一是集体进行专题资料突击采编,集体阅读讨论。技术演进不是一个匀速运动,会有关键突变点,而网络威胁攻击的新技术和新机理也都有一定时效性。这就往往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突击掌握与某一主题相关的知识,并且快速进行研讨。遇到类似情况,我通常将相关同事组织起来,在短时间内设定一个相关的命题,集中采集相关的论文、文献、书籍,并且进行归类整理,快速构建资料包。

  大家在检索过程中增加了对相关主题的了解,而后再一起对资料包分工阅读、分类标注、专题讲解,把阅读和讨论结合起来,提高了研判的效率和深度。

  二是专业技术领域内的工作,也需要社会科学的阅读学习。网络安全威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日常开展网络安全工作中,如果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知识,还不足以展开全面而有深度的分析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大量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相关的背景知识。张文木先生关于地缘安全的系列图书,都是我们工作中的必读书目。

  三是认真研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领域的重要讲话。2016年4月19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我作为网络安全领域代表有幸向总书记作了汇报,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而每次将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拿出来阅读时,我都能有新的体会和理解,书中的内容为我解答工作中的困惑和迷茫。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领域有很多的学术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需在实际运营和实际对抗中获得检验,优胜劣汰,才可能形成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整理)

  ---------------

  读“纸”书是一种修养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直工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陈槐

  少年时期,在连环画里追逐悟空西行斩妖除魔、跟随梁山好汉惩恶锄奸、陪伴鲁滨逊大海漂流。大学时期,图书馆是大学校园里我最喜欢的地方,我几乎无差别地阅读,每个书架旁边都有过我的影子。好读书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科研工作之余,书籍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曾几何时,技术进步使得“高贵”的书籍纸质化、大众化,而今的技术进步使得“纸质”的书籍数字化、边缘化。毋庸置疑,书籍数字化带来了便捷和高效,也正因如此,我们读书的速度变快了,与每一位“朋友”相处的时间变短了。但精神世界的富足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我们慢下来,重拾“书卷”,从纸上跃动的文字中,细细品味精神的食粮。指尖阅读是一种休闲,而执卷阅读是一种修养。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那么好书就是人类的“挚友”。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手不释卷的痴迷,也有过通宵夜读的兴奋,好似高山流水,又如秉烛长谈。挚友需深交,好书需深读。一本好书,不仅会深读,往往会读很多遍。张爱玲曾写道:“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好几遍。就我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好书”蕴含了深邃的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只有深刻地读,反复地读,我们才能跳过表面的“热闹”,透过文字,体悟不可言传的魅力,获得精神上的富足。

  让我们一起手执书卷,畅游悠久的中华文化、璀璨的人类文明、浩瀚的宇宙,成为更具“书卷气”的新时代中国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整理)

  ---------------

  碎片化阅读无法让人“饱腹”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山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魏新

  阅读习惯的养成宜早不宜迟,受祖父影响,我幼年与阅读结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取书籍的主要途径是图书馆,借阅条件并不便利,只有周末才能办理借还书业务,且馆内新书稀缺,大部分都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旧书。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每周借阅一两本书,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小学时期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受用至今。

  时代发展至今,阅读形式日益多元,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体验,难以做到延迟满足。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爱读书的人群规模在持续扩大,公共阅读空间与书店随处可见,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营造出了空前良好的阅读氛围。

  “从古代的甲骨文、青铜、竹简,发展到如今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尽管阅读方式在改变,但阅读的本质始终不变,让人获取知识、培育思维、滋养精神。”数字化时代,手机读书软件实现了随时随地阅读,确实更加便捷,但是纸质书独特的纹理、触感以及本身的厚重,赋予读者一种读书的仪式感,营造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使阅读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

  目前阅读数字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如果所有新书都能实现高质量数字化,未来阅读量或许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当下,青年应充分发挥各种阅读形式的优势,既享受电子书的便捷,也重视纸质书带来的深度阅读体验。

  深度阅读就像主食,碎片化阅读如同零食,零食虽美味,却缺乏营养,也无法让人饱腹。深度阅读如同对文化体力的锻炼,能够化解AI焦虑。长期沉迷于短视频等快餐式信息,会导致文化体力不断衰退。深度阅读要求反复研读经典,培养专注力,摆脱浮躁心态,并将阅读与人生思考紧密相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璐璐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8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