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 王鑫昕)3月31日清晨7时50分,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初级中学的120位团员代表在操场整装待发,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向着6.2公里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徒步行进。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行进途中,学生们的歌唱声、鼓劲声此起彼伏。
李先念红军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列队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付海旭/摄
小路蜿蜒曲折,最窄处仅够一人腾挪,有的是泥泞的土路,有的是石板路。“过去,革命先烈跋山涉水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时,路况比现在要差得多。”通江县沙溪初级中学团委书记熊东垣对学生们说。一路上,他和另外8位带队教师结合沿途地貌,向学生们讲述了红四方面军在此浴血奋战、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现在的美好生活。”熊东垣不时听到,队伍里传来的学生们发出的感慨之声。
和沙溪初级中学同时徒步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还有李先念红军小学的200名少先队员代表。“脚底磨得发疼,但想到红军战士连草鞋都穿破了,我们这点累根本不算什么。”五年级学生王雨涵感慨道。
上午9时许,经过1个小时左右的跋涉,沙溪初级中学、李先念红军小学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小学的师生们安全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陵园依山就势而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少先队员们为红军烈士墓碑描红。李建军/摄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翻秦岭、越巴山,转战3000余里来到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历经大小战役200余场,4.8万人壮烈牺牲,25048名英烈长眠于此,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
清明节来临之际,300名青少年代表身着不同颜色的校服,齐聚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启了一堂“纪念碑下的思政课”,通过献花、默哀、描红等方式,为埋葬在这里的2万多名红军烈士寄去哀思。
在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纪念墓前,学生们齐唱国歌、敬献花篮。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师生们集体默哀,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致以深切的悼念。现场松柏凝翠、气氛凝重,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满是对英烈们的崇敬与追思。
少先队员们列队向烈士纪念碑鲜花。付海旭/摄
缅怀仪式结束后,学生们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经过核心墓区,步入无名烈士陵园。1万7千多块无名烈士墓碑整齐伫立在山坡上,没有名字、没有坟茔,只有一颗鲜艳的五角星。
学生们或半蹲着身子,或单膝跪着,用毛笔蘸上红漆,一笔一画为碑身上的五角星描红。
“通过为墓碑上五角星描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师生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能让孩子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烈士们的精神,不怕困难、努力奋进。”熊东垣说,自2012年以来,这项描红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14年。
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有时候全校师生全部参加,有时候限定年级参加,还有的时候挑选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们都以能去烈士陵园描红为荣,有的学生还会在不能参与时失落、沮丧。”据熊东垣介绍,除了清明节,在国家公祭日、学雷锋日等不同的日子,学校也会组织规模不等的描红活动。此外,学校一直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用红军精神指引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少先队员们为红军烈士墓碑描红。付海旭/摄
“你曾热血染红大地,那是为了今天的美丽……土里的你是我扎根的灵魂,地上的我是你生命的延续,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永远活在你们的事业里!”英名墙前,少先队员领诵了《活着》,将这堂“纪念碑下的思政课”活动推向高潮。
随后,讲解员讲述了《娃子的故事》,展现了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事迹;共青团员诵读了陈自岗烈士之孙写给陈自岗烈士的信。“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信件,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一位参加活动的学生说。
“我一直深信着,我们是从奋斗者中走出的队伍,加入共青团并不算是奋斗的尾声,而是给了我们更高的理想目标,共青团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更宽广的大道,让我知道身为一个共青团员在各方面都要比别人更严于律己,因为我们肩负的使命是沉重的,胸前的团徽时时刻刻在告诫我不能停滞不前。”活动结束后,沙溪初级中学学生、2024年入团的新团员伏玄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