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精神洗礼与行动启航

发稿时间:2025-04-01 10:2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

  一个时期以来,从团中央到全国各级团组织加大对在职团干部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感悟各个环节的融合,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有效提升了广大团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本领。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团干之声·学思践悟》专栏,反映广大团干的培训学习成果,透视团干培训工作的最新进展,敬请关注。

  ——————————

  2024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央团校2024年度全国企事业单位团干部进修班(第3期)的70名学员先后前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221基地旧址一分厂和六分厂、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仙女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果洛藏贡麻村、岗什卡雪峰、祁连山生态科普馆等实地研学,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学思践悟中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立志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一、听从祖国召唤,理想当与国家同向而行

  211基地旧址坐落在祁连山下的金银滩草原,金银滩这个美丽的名字背后,是3200多米的海拔、最低零下30摄氏度的高寒缺氧环境。回顾历史,我们难以想象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老一辈科学家们克服物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刻入骨子里的血脉传承,同样深刻印记在以“两弹一星”功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归国的。钱三强、钱学森、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邓稼先、于敏……这里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名字。60多年前这群人顶风踏雪,从3顶帐篷起家,从绝境中突围。隐姓埋名30载的“无名英雄们”,用担当与奉献诠释科学家精神,在“一穷二白”中开辟了隐秘而伟大的“两弹一星”事业。

  原子城纪念馆内,通过实物展品、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及多媒体展示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把我们一下子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闪光岁月,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后,有我们现在熟知的功勋科学家,更有许许多多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作为拓荒者、先驱者,用青春年华、赤子之心,一手托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手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干惊天动地事,又甘做隐姓埋名人,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奉献了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让人为之动容。在这个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我们更能深切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和不易。

  二、肩负使命责任,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

  精神始终是最宝贵的财富、最动人的力量。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发祥地,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也成为涵养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意志品质的宝贵资源和丰厚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赓续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承担青年人的使命和责任?这个问题也是时代给青年人的考题。回看过去的年代,1945年7月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核武器成为大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因素。1955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勇毅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群肩负特殊使命的青年人挺进大漠深处,为了核试验事业,筚路蓝缕、负重前行。“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溶解炸药的实验中所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的铝锅;精确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为了设计和制作精密的元器件,技术人员反复研磨,消除人工误差。事实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更是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前进道路困难重重,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使命在肩。作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青年人,我们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将个人成长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机,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适应传统技能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用“铁肩”挑起历史重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铸牢宗旨意识,奋斗当与人民同心同德

  回望百年征程,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我们党能够直面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便是全党上下始终同心同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形成了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在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和仙女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我们看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亲身感受到青海湖的壮阔安澜,近距离接触到牦牛藏羊漫山成群,学习了青海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们明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在实践中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果洛藏贡麻村,我们看到了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一片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一组不可思议的发展数字,一群满怀热情、努力开创美丽乡村的干部群众队伍,一片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奋斗氛围。村民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看望慰问的藏民家中,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信念,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两弹一星”精神源于历史,也融于时代。精神之力、文明之光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极大动员和鼓舞团员青年,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此次青海党性锻炼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行动的号角。此次活动让我们对党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对“两弹一星”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作为共青团干部,我们要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政治引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自觉地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作者孙智超系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团委书记,施函廷系福建港口集团团委委员,杨熙系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团委书记】

  孙智超 施函廷 杨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1日 03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