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青年工匠:让蓝领岗“热”起来

发稿时间:2025-02-19 09:3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不管从事什么岗位,把简单的事做好做精,都有出彩的机会。”林元章是宁波港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的集卡驾驶员,高中辍学后,他成为一名卡车司机。在13年的集卡驾驶生涯中,林元章始终保持着刻苦练习岗位技能的习惯。在港口工作的7年,他每天凌晨四五点出发,驾驶着集装箱卡车穿梭于港口的各个角落。他并不满足于完成日常运输任务,而是渴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突破。

  2019年,为了参加集装箱卡车国赛,他主动转岗到风险系数高的港外运输。转岗后,他除了更加刻苦地训练驾驶技术,还仔细研究车辆性能参数,模拟车辆故障、道路突发障碍物,培养应急处理能力,确保行车安全。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专业的卡车培训导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平凡而又重要的岗位上安全、高效地工作。”2020年,在第12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林元章获得个人第二名,其所在团队获得第一名。2022年9月,他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在宁波,有很多像林元章一样默默扎根在车间、厂房,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雕琢技能,以创新思维攻克难关,用求真务实的态度铸就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青年工匠们。

  宁波一直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自2021年起,团宁波市委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在全省首创开展地市层级的新时代“宁波青年工匠”培育项目,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技能水平的一线青年产业工人,年均培养300人。

  污水治理的创新先锋

  “基础工作是技术积累的基石。”2011年,从常州大学排水工程专业毕业后,褚鹏飞一头扎进污水治理领域。初入镇海炼化,和其他毕业生一样,他从基层操作工起步,每日面对着污水池和复杂的处理设备,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单调操作。但他清楚,这看似不起眼的工作,是他积累经验、沉淀自我的必经之路。

  2019年,公司原计划从美国引入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却因种种原因受阻。当时国内在该领域近乎空白,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关键时刻,褚鹏飞所在团队临危受命,扛起技术攻坚的重任。

  该从何处入手?难点究竟在哪?整体要如何设计?研发刚起步,面对全新且棘手的技术难题,团队成员毫无头绪。结束一天繁重的生产任务,大家尽管疲惫不堪,晚上11点仍准时齐聚狭小的会议室展开激烈讨论。白天只要稍有空闲,他们就争分夺秒学习晦涩难懂的工艺控制理论知识。

  在工艺控制研究进程中,团队起初尝试将国外装置原样照搬。可实际应用时,问题接连涌现。例如,看似先进的装置内部如同“黑匣子”,只能实现单点控制,致使参数波动大,处理效果不稳定。褚鹏飞与设计院、科研院所的专家视频连线,反复请教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尝试各类解决方案。

  一线技术工人也在实际操作中提出诸多宝贵建议。“每次开工,不合格产品都得回流,操作起来繁琐复杂,效率特别低。”这让褚鹏飞深刻意识到,完全依赖国外技术模式行不通,必须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契合自身实际的创新之路。

  自此,团队踏上漫长而艰辛的自主研发之路。参数设置调试是关键环节,为此他们经历上千次尝试。每次失败,都意味着要推翻重来,“自己像被困在迷宫里,怎么也找不到出口”。屡试屡败的挫折让他焦虑、急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但匠人精神让他在毫厘之间执着坚持。那段时间,他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几乎断绝与外界联系,甚至是阖家团圆的春节。

  终于,经过长达17个月的不懈努力,团队成功完成控制方法的编制、调试,并顺利投用。

  2021年12月4日被褚鹏飞深深烙印在心底。这一天,高压进料泵在线切换阀值调试成功,同时也是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

  “攻克一个大难题后,往后再面对困难,心里就有底了,不再惧怕。”这次成功,不仅让褚鹏飞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也释放了他长期积压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他重拾自信。

  2022年,褚鹏飞带领团队乘胜追击,再次取得重大成果——将低废碱氧化尾气氧含量控制降至5%以下。这一成果远超国外同类技术水平,为企业节省巨额成本,更为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开拓出全新道路。凭此贡献,他成为行业内的技术领军人物。

  “青年工匠在科研道路上,必须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要勇于担当,成为青年群体的榜样。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能在团队中激发创新热情,带动更多人投身创新创效工作。”褚鹏飞向记者分享心得时说,自2021年取得科研成果后,公司里越来越多的青年受其感染,纷纷主动投身创新创效工作,踊跃申报创新点子、科研项目。

  以技为刃勇闯国际赛场

  “我们用技能证明了中国青年技行天下!”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技术项目中,翁研夺得第四名。

  翁研自幼便对汽车零件的构造和原理充满好奇。他痴迷于探究零件原理,常亲手拆装、维修。每当成功修复损坏部件,强烈的成就感便在心底油然而生。这份成就感如同燃料,化作他在汽修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他选择技术学校,立志在汽修领域深入学习、持续深耕。入学第二年,他参加校技能大赛,一举斩获第三名的佳绩。这次宝贵经历,彻底点燃了他对竞赛的热情,他自此一头扎进汽修领域的竞赛训练中。

  为全身心钻研不同车型的维修技术,翁研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整日泡在车间。车间里机油与金属的混合气味弥漫,四处摆满了各种汽车零部件和维修工具。他每天都忙到凌晨两点,累了就直接在车间的折叠床上休息,或是蜷缩在汽车后座打盹儿。汽车早已成为他亲密无间的伙伴,遇到维修难题时,他甚至会对着汽车喃喃自语:“你设置成这样,可让我怎么修啊?”

  每次比赛,对翁研而言都是一场艰难“战役”。赛事方仅公布参赛车辆的品牌,具体车型对选手严格保密。每个品牌旗下车型多达5000余种,翁研必须凭借敏锐判断力和丰富经验,从海量车型中挑选出一类深入钻研。他不仅要熟知其构造,还要精通维修与检测技术,任务的艰巨程度超乎想象。

  更具挑战的是,参赛选手需在18个小时内,依据全英文说明书,在复杂的车辆系统中精准定位故障。这涉及柴油发动机系统、液压系统、整车电气系统等多个领域,从排查到解决,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无疑是对选手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的全方位考验。

  在国际赛场上,翁研还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挑战。专业的汽车维修资料全是英文,一本资料厚达3000多页,他凭借顽强毅力,硬着头皮阅读、理解。经过长时间努力,他逐渐克服语言障碍,不仅能熟练阅读英文资料,还能在赛场上与裁判流畅交流。

  从天津技能大赛的金牌,到澳大利亚全球技能邀请赛的冠军,再到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的第四名,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他日夜的辛勤努力。

  “虽然与同龄人相比我钻研得比较深,但距离大国工匠还有一定距离,这也促使我向他们学习。”如今,翁研以青年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汽修技艺传授给学生,把比赛经验和匠心精神传承下去。同时,他还利用精湛的专业知识,为企业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的汽修难题。

  龙门吊上的匠心传承

  “我当时就想着,出来工作不能给父母、学校和老师丢人。”2005年,杜春文从北方机电工业学校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毕业后,成为宁波港的一名龙门吊司机。

  初次站在龙门吊下,望着高达20多米、重近170吨的“庞然大物”,以及复杂的操作控制台,杜春文压力倍增。尤其看到老师傅们操作时手法娴熟、控制精准,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他们的巨大差距。

  为了缩小差距,他凭借数控技术专业基础,绘制龙门吊和场地的简图,深入分析每一个运行环节,精确计算小车速度、吊车速度及其协同运行速度。休息时,他常独自在龙门吊下,拿着图纸和计算器反复研究,把关键数据牢记于心,通过卡秒表记录操作时间,不断对比、调整,持续提升操作水平。每天,他都比同事多练一个多小时。就这样,从最初班级竞赛成绩中下,一步步实现了自己设定的操作目标。

  经过5个月的练习后,杜春文实现了一次着箱。紧接着,他又将目光投向龙门吊联动操作的流畅性。面对下方重达40多吨的箱子,他难免心生恐惧,经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不仅克服了心理障碍,联动操作也愈发顺畅、精准、稳定。

  2008年,在宁波市技术比武中,杜春文荣获第一名,并被授予“宁波市首席工人”称号。这次获奖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此后他转型为龙门吊新司机培训导师,工作重心从操作转向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传统讲解法效果不佳。新手操作时定位不准,首次着箱需10分钟,而正常生产速度要求2-3分钟完成一个集装箱的完整吊装。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决定自制龙门吊模型辅助教学。他把宿舍改造成工坊,利用数控技术特长,精心设计制作。4个月后,初代模型诞生,可助力学生理解基本操作原理。

  2018年,他牵头研发出第二代模型,打造出“杜春文立体培训法”2.0版本。这一创新大大缩短新司机培训上岗时间,从过去的6个月减至3个半月,同时也提升了学员岗位的融入度和安全意识。

  2023年,为实现自我突破,他主动转岗成为龙门吊维修电工,从基础电路知识学起,钻研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

  不仅专注于本职工作的提升,他还热心公益。2016年,公司团委成立马力志愿者爱心互助联盟,他担任队长,带领团队为社区群众免费维修家电。每月至少两次,他带着工具和零件深入社区,为居民修理家电。凭借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践行工匠精神,他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热心人”。目前,杜春文志愿服务时长已累计达1187.07小时,修复电器1500余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9日 01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