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如何参与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农户对多年生稻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吗?”“20年来,是什么让您坚守在基层的教育岗位上?”共青团云南省委日前举办的云南共青团“挺膺担当”青春思政课开讲,首场思政课上,4位嘉宾的演讲让现场的大学生心潮澎湃,纷纷向嘉宾抛出自己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向明,云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石来,丽江市第二中学校长、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张莉娟,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思媛,担任首场思政课的宣讲嘉宾。在昆明的部分高校青年师生800余人聆听了这堂思政课。
王向明“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的宣讲,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在回答观众提问时,他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很伟大,和每个年轻人都有关系。大家立足当下,学好专业,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之一。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张石来对青年参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种阐释。
走上讲台的张石来,拎着一只红色的塑料桶,桶里装着一株他和团队培育出的多年生稻。这一变革了传统水稻“一种一收”种植方式的科技成果,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截至目前,多年生稻已在国内种植46.23万亩,并在14个国家推广种植,节约了种子和劳动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张石来说,多年生稻的根系很发达,就像莲藕一样,也像云南大学农学院对学生的培育。学生们满怀期待进入学校,还对美丽的校园不熟悉的时候,就从昆明坐高铁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再坐大巴车到勐海县,再换上电动三轮车一路颠簸到曼拉村的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多年来,师生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要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还要与小鸟、老鼠纠缠,因为它们会破坏实验,导致实验失败。同学们从最初想“逃离科技小院”到“决心扎根科技小院”,从一开始下水田,人走在前面,水鞋落在后面,到后来在田里健步如飞,再到熟练地进行水稻移栽、插秧、取土、测土样、种子装袋、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成为“六边形战士”。
“不是因为看见希望和意义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和意义。”张石来的这段话,也是张莉娟的心声。
20年前,作为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张莉娟,来到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中学支教。之后,她留在了丽江。20年来,她从乡村教师成长为丽江市第二中学校长。她说,是渴望知识的孩子留住了她,“只有坚持把一件事做好,才能把这个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李思媛讲述的也是一个“坚持”的故事。这名从怒江峡谷走出来的大学生,连续5年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回到家乡怒江,在独龙江乡支教,走遍6个村落18个小组。有一年,独龙江乡遭遇了泥石流灾害,网络中断275个小时,供电中断188个小时,自来水中断67天,李思媛和研支团的同学们点着蜡烛给孩子们上课,烧木炭取暖,接雨水洗脸刷牙,两个月里,4个人吃完了200斤洋芋。
“从独龙江出来,再大的困难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个事儿。”如今已是博士研究生的李思媛一直记着老师说的话,“要有家国情怀,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为此,她常常在云南边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还带着她的学弟学妹们再回独龙江支教。“青年学子的课堂不应只在教室里,更在广阔的天地里。”她说。
当天的宣讲现场,掌声不断。不少学生说,王向明和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是明星老师和明星团队,听了他们的演讲,很激动,“算是追星成功”。还有学生说,在自己有许多迷茫和困惑的当下,这堂思政课给了他们方向。
首场“挺膺担当”青春思政课由共青团云南省委与云南大学合办。近年来,云南大学一直把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合,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同步推进,不断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在西南边疆上好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云南大学团委打造了300余支“理论普及宣讲团”,前往边疆1200余个村镇、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9支校级青年宣讲团共同打造“誓言守护,国门坚守”等精品宣讲课程,形成了一大批有理论深度、真情实感、感染力强的宣讲作品,7件视频作品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云南大学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创新团队组建成本硕博科普讲师团,开设生态文明通识课程40余门。学校还调动和整合高校与地方优势资源,协同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等4个地州,共同启动“地方出题、云大学子作答”专项实践活动,完成实地调研50余次,并形成咨政建议,架设了政企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
“云南大学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与各兄弟院校携手巩固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与团云南省委共同将这一面向全省青年学生的重要思政课,打造成彰显青春特质,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青春思政课,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周学斌说。
据了解,持续开展的云南共青团“挺膺担当”青春思政课,每场都将邀请一位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和3位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
“共青团要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持续将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系统性成果。坚持内容为王,构建青年易于接受、乐于传播的多元化阐释模式,不断提升在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赵攀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