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振铎》中复现1941年战时的“最后一课”。
文创团队设计的《振铎·燕歌》纪念礼盒。本文图片均由暨南大学提供
徐有为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海燕》,那时他对散文里流露的“如轻烟似的乡愁”一知半解。2018年他填报高考志愿时搜索暨南大学,《海燕》的作者郑振铎的名字突然出现在他眼前。又过了6年,他要在一出舞台剧上扮演这位作者。
《海燕》是郑振铎在1927年所著。那年上海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被迫远走欧洲,归国后辗转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任教,1935-1941年担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近一个世纪后,读过他文章的00后陆续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徐有为正在暨南大学文学院读研,他觉得和郑振铎“真是有特别的缘分”。
中国古时每当有重要的政教法令需要宣布时,官员们便会振铎于市,摇铃以警众,“振铎”一词便来源于此。在暨南大学,郑振铎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被师生记在心里。2024年年底,200多名师生走入大师剧《振铎》的台前幕后,累计有5000余人来到现场观看,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振铎之声“敲响”在生命里。
记者了解到,暨南大学原创文化精品项目大师剧《振铎》由该校党委宣传部、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联合出品,以郑振铎为创作原型,生动还原了“最后一课”“抢救国宝文献”等学校校史上的经典场景。
“《振铎》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龙表示,暨南大学希望通过话剧手法打造文化育人“浸润式课堂”,为广大师生提供校史教育“活教材”,在艺术浸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从“最后一课”到“第一课”
在暨南大学,学生们的入校第一课上,一定会提到一堂“最后一课”:不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而是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941年12月8日,日军坦克轰隆隆地开进上海租界。时任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含泪向教师们宣布决定:“当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郑振铎用沉重的笔调记下了他的最后一课:“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如今,这所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会在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思政第一课上以此来解释“爱国是立身的准则”,并动情地诵出其中的经典段落。
暨南大学2024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有些不同,除了口传面授,“最后一课”有了更具体的画面、声音、气质。在《振铎》2024级新生专场的舞台上,经过一小时剧情的起承转合,“振铎”在炮火声中背过身去,摘下眼镜说道:“同学们,不要伤感,不要悲哀,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相信,你们就是中国的未来!”下课后,学生们走上了各自的路:跟随学校搬迁、进入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继续革命、穿越封锁线到大后方去教书编报纸、华侨学生回到越南发动华侨支援祖国……灯光变暗,“振铎”缓缓正身,感叹:“我该怎样尽力于这个大的、生死存亡的民族战?我有我伟大而隐秘的使命。”
扮演剧中学生角色周薇的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彭煜婷最喜欢的台词是,她选择跟随“振铎”迁校时说出的那句“暨南南暨,暂安是乡”。她用一种温柔的力量告别,却预示着要坚韧地用一生践行使命。彭煜婷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花费3个月去雕琢角色。她对人物的理解“来回打碎重建”,最后抛弃了第三人称的人物小传,用第一人称为周薇写日记,到演出结束,日记写了近5500字。她反复练习登场的戏份:孤苦无依地从东北流亡到上海,“振铎”不仅代表暨南大学收留了这名学生,还免除了学费。“孤岛”时期在上海坚持办学的暨大,在整个抗战大背景中,犹如浩瀚大海上的灯塔,漫漫长夜里的明灯,给沦陷区的人民在沉闷与彷徨中以希望与慰藉。
该校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教授、《振铎》编剧李学武的创作也是从回到历史现场开始的。“书一箱又一箱,从不同的网站寄来,《郑振铎传》《郑振铎全集》《暨南大学史(1906-2016)》《暨南群星闪耀时》……摞起来,一米多高。”随着史料阅读,她首先建立起心中郑振铎的“蜡像”,又在别人的回忆文章、其本人的文章和日记中去找寻他,“我心中的振铎先生,此时有了呼吸和心跳”。写作剧本时,她意识到,郑振铎本身就是“铎”:“在民族存亡之际,承担文献保存的工作,如同以生命为铎,被时代敲响,使后人不至于失去文化的乳汁。”
“这不仅是一部话剧,也是一张传达暨南大学精神的名片,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郑振铎等一大批暨南先师。”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讲师、《振铎》总导演彭宇欣表示。
和校史对话,找到今天的答案
彭煜婷坦言,最初知道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时,对其“真的是很浅层的了解”。“而自从去排了剧,我才体会到为什么每个人坚定的决心会在那一瞬间被激发。”
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一场关于“一人一件运动”的戏——当时,学校不得不从上海迁往福建。因路途遥远,有学生说“长途跋涉,人能过去就不错了,为何还要带上这么多书,这么多累赘”。何炳松就解释:“文化血脉断了,后代子孙就会忘记民族的历史和荣光,将永世为奴。”一名学生提议说:“那我们就一人一件,把书全部搬到福建。”彭煜婷原本觉得,学生就是到学校上课、会在一个地方生活很多年而已,但这一幕让她逐渐感受到了学生与学校之间“文化、知识和血脉的连接”。
李学武说,最初,郑振铎的散文影响了她的语言感觉,而后,她在不同领域发现这个名字:儿童文学、诗歌翻译、俗文学研究、版画史、文物与考古……《振铎》中,“振铎”面对审问,从容说出自己的职业: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审问者说:“一个教书匠。”而他起身反驳:“一个振铎者,一个警民人。”剧中,他目睹时局动荡中大量珍贵古籍被焚烧、运往海外,下决心尽己所能抢救国家的古籍图书,也因此承受着被敌人绑架、暗杀的危险。
这段审问戏份的对手戏由该校戏剧影视导演专业2023级学生单琨博担纲。审问者的形象是一个失意的中年人,但在对话中被“振铎”唤起了革命理想。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单琨博为这个无名的角色增加了“黄埔军校毕业生”的背景,还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前往旧址纪念馆参观寻找角色感觉。表演中,他有一大段独白,坦陈自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自己曾是读书人,最终他选择帮助“振铎”出逃,这是单琨博印象深刻的人物弧光。在他看来,这次演出不仅是一次难得的专业实践机会,更让他理解了古籍文献对一个民族的意义。
对于出演“振铎”B角的徐有为来说,当他说出“我始终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奉献我的身、我的心”,他感觉好像和郑振铎遥相呼应。演出结束后,他久久难以平复心情,在今年1月又去参观郑振铎在浙江温州的故居,看到了他的后辈们组织的画展。这些经历的串联让他想到:“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像郑振铎先生一样,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他注意到演出结束后,师生们自发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许多评价,由此发现,比起课堂讲述,同学们通过大师剧能更生动地了解郑振铎。“他不再是书本上、校史馆、视频里冷冰冰的形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一个更加鲜活的郑振铎。”
一堂思政大课不止“台前”,还有“幕后”
《振铎》剧目的演职人员名单中有一个特别安排:该校艺术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李琛不仅担任剧务,还担任了“思政辅导”的职务。
李琛告诉记者,学生越来越看重思政教育的形式,她希望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真正激发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参与,而舞台剧能让思政课“俯下身子”,学生对舞台剧的参演、观赏,都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熏陶,也能真正将育人环节落到实处。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以往举办的一些思政主题的比赛,学生会因为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而不愿意参与,但《振铎》是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一次有机结合。
《振铎》排练时,一些党日、团日活动就在现场开展,部分剧组工作作为志愿服务的形式开放报名。李琛也对学生们有了改观:“总说这一代人被手机吸引,不会主动去做事情,但其实我们在幕后看到,学生们都默默付出、吃苦耐劳。”学院经常出现“整个宿舍都空了”,都来参与《振铎》工作的景象,连平时生活习惯不好、不太配合辅导员的学生也“完全变了一个人”,“这是通过这个剧,我们收获的学生成长和改变”。
“它(《振铎》)将近现代史与校史融于一体,使爱国与爱校交相呼应,对演员和观众而言,既是校史故事的精彩演绎,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还是利用特有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的有益尝试。”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小勇认为,《振铎》在暨南校园的“火爆”并非意外。该校党委原副书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老战士关汉夫在看完演出后提出,希望将《振铎》作为爱国主义教材推向全国。
在《振铎》演出筹备的同时,围绕其衍生的文创礼盒、在线游戏、动画作品创作也同步进行,创作项目的招募直接来到了相关专业的期末汇报会上。最终,团队以“大文创”视角整合了视觉设计、游戏、动画、声音、书法等专业的师生60余人。总设计、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教授周斌仲告诉记者,剧目表演的时间周期是相对有限的,他们希望通过文创来延长它的影响力和艺术周期。
“游戏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发掘很多背后信息,比如当时上海和整个国家的情况,在话剧表演中很难表现,但是游戏就可以通过一层层互动关系把它发掘出来。”此外,实物的文创具有电子虚拟产品无法取代的效果,这套文创中有当时暨南大学校门的模型,并根据郑振铎捐赠国家图书馆的《十竹斋笺谱》(明)原刻本,制作了木版水印版画《杏燕笺》手工复刻版等,“是对整个话剧极大的补充”。
在日前举办的《振铎》首演总结会上,团队也讨论了“如何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他们谈到,可以考虑通过扶持相关社团、开设全校通识教育类选修课、美育实践类思政课等形式将《振铎》排演工作常态化、专业化,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之成为暨南大学文化传承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在艺术实践中育人。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甘宇、杜明灿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许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