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吉林边境村来了年轻“新村民”

发稿时间:2025-02-09 09: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从初来乍到的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并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成为东阿拉村“新村民”的5个月里,重庆小伙刘劲松爱上了这个吉林边境小山村。

  蛇年春节前,刘劲松和村里其他8名“卫国戍边”志愿者集合在村里的党团活动室。大家都穿着白衬衫,有模有样地作述职报告。

  2024年,吉林省首次实施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这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经过集中培训后,奔赴吉林省11个边境县(市、区)的边境村,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

  刘劲松是其中一员。上大学那年,他就参军入伍。大学毕业,他直接报名参加了该项目,换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他和8名小伙伴来到位于珲春市杨泡满族乡的东阿拉村。

  东阿拉村曾是贫困村,距离珲春市高铁站有12公里,距中俄边境线5公里,居住着满族、朝鲜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村民。

  与之前想象的不同,来到东阿拉村后,刘劲松发现这里已经铺上了柏油路,家家有冲水马桶,5G网络覆盖全村。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持续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边境村发展不断向好。2024年,东阿拉村常住人口新增35人,其中有11名非边境村人员落户。

  不仅如此,东阿拉村地理位置优越,群山环绕,物产丰富。当地有软糯香甜的大米,还盛产野生榛蘑、木耳、榛子等农特产品。“东阿拉村山沟子大米”是村里正努力打造的品牌。村里还引进了投资规模过千万元的养猪场和养牛场,以及种植面积过百亩的红松果林。

  可惜好产品窝在山沟里,一直没有好销路。志愿者到村第二天,东阿拉村党支部书记吴宏就希望他们重点参与到村里电商直播和产业发展中。

  志愿者自学电商直播技巧,尝试拍摄和剪辑短视频,琢磨如何更好地推介东阿拉村,把村里的农特产卖到全国。他们和驻村干部一道,争取了5万元的帮扶资金,采购直播设备,搭建起功能完备的驻地直播间。志愿者两人一组,每天早、中、晚各直播两个小时。

  东阿拉村驻村戍边干部张宝是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每周一,张宝都会组织志愿者开例会。平日里,作为“大家长”,他经常关注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要。

  “年轻人有活力、点子多,很多工作思路是大家一起碰撞出来的。”张宝介绍说,目前大家在运营“东阿拉村支书,老吴”和“小张老师的驻村日记”两个短视频账号。视频从文案、拍摄到剪辑,都由志愿者自行完成。

  张燕芬是团队里的“文案担当”,张馨丹、李雪敏和汪君秀是“剪辑小能人”,大学期间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宋怡然是团队里的“全能选手”……这些来自6个省份9地的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目标:脚踏实地学本领,让东阿拉村越来越好。

  “投身吉林边境村,大有可为。”刘劲松说。

  在基层大课堂里,每天都有新内容可学。驻村5个月,内向的山西小伙子卢志军开朗了很多,见到村里老人会热情上前打招呼,也能在直播间的镜头前大方地介绍产品。

  刚到村时,志愿者首先要入户走访。卢志军说,跟村民们打交道,要用“笨办法”。很多老人听力不佳,就需要大声慢语、反复交流。有时赶上村民忙农活,家里没人又打不通电话,志愿者就干脆坐在大门口等。

  通过走访,志愿者熟悉了村里情况,了解了村民的需求和期待,做起工作来更加有的放矢。

  村里有13名中小学生,他们平日在乡里上学,周末回家。了解到村民辅导孩子课业有困难,志愿者团队提出设立公益助学岗。双休日,志愿者会为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答疑解惑。

  丰富和创新村里的文化活动,也是志愿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几个月里,大家组织村民参加乡里的农民丰收节,自编自导了歌舞、小品和满族旗袍秀等节目;在驻村戍边干部的帮助下,组织举办了村第一届欢乐棋牌赛,吸引了全村男女老少前来参加。

  戍守边境村,志愿者还有一项神圣的任务,就是参与边境寻访踏查活动。

  “有了大学生志愿者,村子发展就不再发愁没有人才。”吴宏介绍说,新的一年,东阿拉村将依托杨泡满族乡民族文化园、抗联展示馆和萨其城遗址,结合东阿拉村满族历史和特色种植养殖等资源,推出红色旅游、满族民俗游、现代牧场观光游等旅游产品。

  不仅如此,村里还利用闲置房屋引进了规模化餐饮企业,正在打造以满族火锅和“八大碗”为主的满族特色餐饮文化。这些都需要志愿者的参与,春节过后,大家又忙碌起来了。

  “在东阿拉村的5个月,满是成长印记。付出汗水收获温暖感动,历经困难铸就坚韧品格。”刘劲松说,“我们要和东阿拉村一起,越来越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09日 01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