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团山东省委紧紧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的鲜明改革信号,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工作的内涵与着力点,结合前期调研与思考,明确进一步深化全省共青团改革的目标任务与路径方法,以学会用好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为切入,以3项具体改革工作为示范牵动,推动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牢记群团组织本质属性,当好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推动全省各级团干部切实提升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深入广大青年扎实做好“人”的工作。
改革完善工作联动与精准对接机制,提升高校实践育人水平
创新实施“百万大学生进社区”行动,推动全省各级学校共青团组织和乡镇(街道)基层共青团组织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强化战线联动与“供需匹配”,探索出一条服务青年与服务基层“双向赋能”的有效路径。
改革工作统筹思路。团省委统筹谋划,以“百万大学生进社区”行动为载体,发动广大青年学子立足自身专业特长,到有相关需求的基层一线实践历练;同时为基层共青团组织指路赋能,引导跳出办活动、办比赛的浅层次,积极用好青年学生力量,开展特色工作项目,有效解决工作力量与工作场景的“错配”问题,实打实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大局贡献度。
改革校地对接路径。确保校地对接结合实际、精准发力,破除“大呼隆”“喊口号”问题。紧盯群众关心、青年能为的领域,按照县(市、区)对高校、乡镇(街道)对院系、社区(村)对团支部的校地结对格局,实施社区点单-高校派单-院系接单的“菜单式”工作模式,优化社区实践岗位发布、报名选拔、过程管理等环节,组织1099个乡镇(街道)与1673个院系、4466个社区(村)与4.17万个高校团支部结对,围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卫生医疗等方面积极开展实践。
改革政治引领观念。着重强化“为党育人”根本任务,推动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突出成就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元素,推动班级团支部、功能型团支部将团组织生活搬到社区(村),邀请驻地团员青年参与,组织3610余名高校团学骨干、青马学员等到乡镇(街道)、社区(村)兼任团干部,引导青年学子在深入接触社会中了解党政工作与基层实际,在实践中辨是非、明方向,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夯实紧跟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的思想根基。
改革完善工作设计与资源整合机制,深入破解青年住房难题
创新实施“青年优居计划”,推动全省各级共青团改变过去存在的传统做法,直接对接青年需求与工作资源,全力减少叠床架屋,实现扁平化高效运转。
改革工作设计理念。学会换位思考,摒弃“以我为主”“自说自话”的僵化思维,变“青年找我”为“我找青年”,主动从青年最关注、最急需的事情着手,做到事不避难、大胆做事。团省委围绕青年“急难愁盼”开展深入调研,采集问卷17.4万份,其中反馈“住房难”的占很大部分。团省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当前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关键就是帮助解决好阶段性住房问题,策划实施“青年优居计划”,做实“青年优徕”项目,全力推动打造价格优惠、配套完善、服务暖心的公益性集中租住社区,同步实施“青年优驿”“青年优购”等项目,服务青年的过渡住房和购房需求,全链条保障青年安居。
改革资源筹集方法。发挥共青团工作联系各方的优势,既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又大力争取社会支持、提高“内生动力”,通过平衡参与各方获益,实现长久长效。在“青年优居计划”实施中,重点对接盘活部分国企平台持有的低效物业,大批量地向一般院校和中职中专毕业生开放,提供低于市场价格10%-30%的优惠,加强宣传推介,不断提高“优徕青年社区”的知晓率、使用率,引入用好青年社会组织打造宜居“生态圈”,实现“国企平台解套、青年群众解忧、社会组织解困”的“三赢”效果。
改革项目运作模式。正确认识基层力量有限的现状,做到“轻资产”运转,将成熟的项目及时移交给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长期运营,重点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建成“优徕青年社区”88处,提供房源超1.7万套,入住青年1.4万余人,严把项目准入和过程管控,定期暗访抽查,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质效双升。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青年优驿”526处,服务青年超3万人次,推动各地实施青年购房普惠政策81项,惠及6万余人。
改革完善工作响应与力量动员机制,积极参与防治校园欺凌
创新实施“070勇敢者行动”,推动全省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回应热点、直面焦点、不避难点,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中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发挥独特作用,真正成为青少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改革工作策划导向。指导全省各级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破除思想顾虑,建立完善发现、处置、帮辅全流程工作机制,确保欺凌行为能发现、欺凌者有人管、被欺凌者有人帮。推动全省10720余所学校成立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为主体、团学骨干广泛参与的“070”工作专班,9320余所中小学依托团、队工作阵地挂牌成立“070”工作室,积极开展工作。
改革权益维护手段。关注重点群体,摸排和建立工作台账,予以倾斜保护。紧盯隐形变异,在传统肢体、言语、财物欺凌防治基础上,加大孤立排挤、传播谣言、网络嘲讽等隐形新型欺凌行为甄别防治力度。营造正向文化,发挥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学生骨干等有号召力的榜样作用,示范带动“不做欺凌者、不当受害者、不为旁观者”,推动设立“志愿服务岗”“文明监督岗”3.9万个,指导开展“070勇敢者行动”主题团、队日活动3.5万余场。
改革全面覆盖方式。着力推动构筑“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工作网络。拓宽发现渠道,公布1.5万个专门电话和邮箱,在学生宿舍、操场、厕所等场所设置专门信箱,用好“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累计接收诉求信息4601条。推动各级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与家长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开展家长微课堂、家长助教等共育活动2.1万场。提高各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运转效能,落实落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教育、公安、司法、卫健等部门支持,推动构建协同联动的法律援助体系。
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 殷世逸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0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