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有魅力的,除了层层叠叠的立体交通给人带来的“8D”魔幻感,还有麻辣鲜香的火锅让人欲罢不能,这座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山城,到底凭什么吸引年轻人来到这里、回到这里,并在这里安居乐业、追逐梦想?
---------------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这句重庆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描绘出一幅巴渝历史画卷。如今,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用“坚韧、忠勇、开放、争先”这8个字诠释其城市精神。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重庆变得更年轻、更具识别度。2024年6月,重庆成功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20多项城市更新经验做法清单在全国推广。
不仅如此,重庆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步伐,一批批青年发展型园区、社区、街区汇聚于此,吸引年轻人留渝来渝就业创业。
在年轻人最想去旅游的城市排名中,重庆高居榜单前几名。来自共青团重庆市委的数据显示,在共青团等多部门的参与下,这座城市目前已打造121个青年发展型园区、社区和街区等青年发展标志性场景。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式现代化——青春‘记’行”记者团走访重庆多个含“青”量满满的特色场景,以青春小店、年轻创业者为观察切口,探寻城市与青年相互托举、相互成就背后的密码。
为鼓励青年群体创业“练摊儿”,去年8月,“不夜重庆”就业创业服务行动在重庆市南岸区启动,主办方为每个摊位发放启动资金、提供创业指导、给予免费摊位等支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有氛围有设计的个性场景为街区带来流量
“喜欢这里的氛围环境”是很多创业者选择重庆,落户青年发展型园区、社区和街区的原因。
90后重庆女孩熊旎是其中一员。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江北区莺花巷合作村,只一眼,就喜欢上了那里。
大树葱茏,红瓦掩映,经过改造更新的合作村既保留着20世纪50年代工厂家属区的原貌,又通过风貌提升、完善区域规划、增设商业设施,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文艺青年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有机融合。
城市规划科班出身的熊旎迷恋这种“新旧融合”“邻里相亲”的氛围,也嗅到了合作村的发展潜力。同年8月,她在这里开了一家集手工制作、绘画、上釉、烧制和展示为一体的陶艺体验馆,成为合作村“新村民”。
现在,除了经营小店,熊旎在合作村青年夜校授课,她希望尽自己所能反哺社区,与社区共成长。
7栋条石结构的楼房矗立在斜坡上,墙上保留着“以库为家,献身四化”的红色大字,由重庆百货老仓库改造而来的渝北区金紫山文创园同样因地制宜,“修旧如旧”,营造出与合作村不同的氛围。
园区负责人柯孟知介绍,金紫山文创园打出“石头房子,城市里的乌托邦”的口号。石头房子像是稳定的根基,乌托邦则是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找到放松、自由的氛围,“人们走进金紫山,就走进了一个情绪自我调节时区”。
秉承这一理念,柯孟知团队主要负责做好园区的基础服务,把更多的创作空间留给入驻商户。没过多久,这里成为文艺青年聚居地,开起一间间设计感十足的店铺。
当过服装设计师、美术教师的周觅将老仓库的保安休息室“爆改”成咖啡店,把大部分餐位设在室外的露台上。
“我不想让来的人关在屋子里。”周觅说,为了让来往金紫山的人感到这是一个有趣的小店,她打造出一处“很出片”的绿植景观,每天更换露台餐桌上的鲜花,随节庆更换小店的海报和装饰。看到客人对酸奶感兴趣,周觅又租下毗邻商铺,开起酸奶店。
用心经营,让周觅的小店成为“自带流量”的网红店铺,不仅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打卡拍照,也吸引周围居民“带着孩子、牵着小狗,晒晒太阳,聊聊天”。
“每家店有每位店主的想法,这些设计、创意与我们的园区气质相互呼应,却又各具巧思,给园区带来不一样的点缀。”柯孟知说,目前,金紫山园区内有5家咖啡店,卖类似的产品,打造不同的风格,建立各自的客群。
新春临近,青年喜爱的“网红打卡地”、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商圈游人如织,喜庆的灯笼挂上枝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多元化年轻化的新思维激发商圈活力
城市规划差异化定位,让小店别具风格,行走在重庆,或许在下一条街道,年轻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与此同时,青年创业者追求产品、服务、业态等多维度“创新”,希望赋予“8D魔幻都市”更丰富的内涵。
渝北区紫薇路商业街是一条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网红街道,这里充满“异国风情”:来来往往的外国人,不时补货的中英文旅游手册,屋外种植着柠檬树的意大利手工面馆、小清新范儿十足的韩系面包店、用酒杯装饰屋顶混搭西部牛仔风格的美式餐酒吧……
街区创始人李经纬尝试将紫薇路打造成重庆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小窗口:让紫薇路的文化传播多元化、国际化。在“面试”、选择商户时,他坚持4条标准:商户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国际视野;商户有正确的商业逻辑;商户应有持续盈利的能力;商户业态能为街区吸引新的人流量。
在紫薇路,有10年葡萄酒行业从业经历、此前在上海开店的罗天,和朋友合伙经营葡萄酒买手店,帮助客人选择葡萄酒,同时传播葡萄酒文化;北京人范伟佳在重庆开起潮州菜馆,又以紫薇路为起点,将带着“重庆特色”的潮州菜带到北京;还有不少餐厅从提供用餐到提供咖啡与茶酒,营业时间从早上10点到晚上12点,打造“日咖夜酒”的业态新模式。
青春小店以其稀缺性、新鲜度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一些本土老品牌“与古为新”,不断激发城市商圈新活力、释放消费新潜力。
在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麻花店随处可见。2023年5月1日,这里多了一家“麻花博物馆”。
麻花博物馆负责人、陈昌银麻花90后员工王文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创办麻花博物馆,梳理麻花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在馆内开辟烹制区,麻花师傅现炸、游客现吃,希望这种消费新场景能带动更多人了解麻花、品尝麻花。
“麻花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食品行业,它还无法与月饼、粽子、汤圆等品类比肩。”她说,他们想把麻花的“身价”抬一抬。
王文婷介绍,近些年,在特产属性之外,“陈麻花”注重开发麻花的零食属性,先后推出榴莲味、青柠味、菠菜味等新口味麻花,以及怪味胡豆、锅巴等新产品,不仅通过电商销售,也与行业头部主播合作带货。从2023年起,他们每年发布分析麻花产业的白皮书,举办国潮风格的“88麻花节”,创作与麻花有关的歌曲,写出“吃麻花杠上花”“人生本是一团麻,斩断不如拧成花”等有重庆特色、引起年轻人共鸣的语句。
新的一年,这个“老字号”小店计划深度开展麻花非遗研学,让人们在亲手制作麻花中了解中国传统美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新场景吸引新青年,磁器口古镇亦从历史根系中发出新枝新叶,统筹打造“后浪”“滋味”“境界”“潮起”4个片区,分别主打青年时尚、市井生活、文化场景和元气社交4种特色定位,引入餐酒吧、咖啡店、陶瓷博物馆、戏剧社等市场主体,并常态化举行快闪市集、篝火晚会、汉服巡游、实景剧本杀等活动,持续丰盈古镇多元文化氛围,带来了人气也提振了消费。
青年游客在重庆下浩里景区拍照打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摄
能包容有热情的烟火气造就发展动力
新与旧、快与慢、时尚与朴素碰撞出一股澎湃的生命力。年轻人愿意为这种气氛“埋单”。
一位外地游客评价称,重庆是一座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的城市。豪爽耿直、开放包容的重庆人,把其所学、所爱与事业相结合,让这座城市像火锅一样热辣滚烫,令许多和她一样的年轻人“欲罢不能”。
在重庆,许多青年聚集的地方,美食琳琅满目,文化缤纷多彩,包容、融合的多样性,激发出更多可能性。
土生土长的沙坪坝青年张智杰把儿时记忆里的传统陶艺做出了新风格。手持“卷个锤子”标语的迅哥、Q版唐僧师徒、圆乎乎的十二生肖、姿态各异的大熊猫、主打稳定情绪的卡皮巴拉(水豚的卡通形象)等陶泥摆件,一上线就吸引年轻消费者“激情下单”。
穿着新潮的年轻人点一杯清茶,坐在老剧场、茶餐厅,欣赏川剧绝活儿;带着一脸好奇走进后台,试图揭开变脸、喷火的奥秘。
既是剧院店长也是专业川剧演员的林森告诉记者,和街区需要融入新业态一样,传统戏曲也要不断创新,在顺应潮流的同时传承国粹艺术,“有‘守旧派人士’觉得我们在川剧里加海绵宝宝、哆啦A梦、蜘蛛侠就‘四不像’了,但这只是一种贴近青年、传播文化的途径。在舞台背后,真正的传承者还是会几十年如一日地练功,不但把一百多年前的技巧传下来,还在与时俱进地研发新的演绎方式。”
在金紫山街区,“实现CLUB-Coffee·Bar·Live”主理人徐文杰在店铺打造出公共舞台。每周五和周六,邀请独立歌手、乐队来俱乐部表演。现场,喜欢唱歌的人也能上台表演。
徐文杰请摄影师无偿给演出者做海报、拍现场花絮,把乐队的名字做成木质小招牌,作为舞台的装饰品。
“我希望这里是一个单纯的实现梦想的空间。”徐文杰说,上台表演的乐队大都来自高校,不少人第一次走上校外的舞台。年轻人珍惜登台的机会,活动开展一年多来,从未出现爽约的情况,甚至还有一支新加坡的大学生乐队登上了舞台。
今年,和一些大学生沟通后,徐文杰计划为舞台引进小型交响乐表演,给更多年轻人机会和人生体验。
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重庆成为中国南方少有的兼具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数字经济业态的超大城市。无数的青春小店、青年街区,不仅铺就了重庆的民生底色、网红底色,也造就了重庆经济的发展动力,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小店和经营小店的年轻人,像一个个窗口,让更多新来的年轻人理解、加入重庆的包容和热情。这些留渝来渝的青年也成为重庆共青团组织持续关注和服务的对象,联动多部门出台利好政策、打造青年友好型商店、组建青春小店团工委、组建青春小店服务团……为创业青年解决初创期的痛点难点,打造升级青年夜校,鼓励青年主理人结合小店优长开发特色课程,为小店引流赋能。
“听说重庆,远观重庆,理解重庆,加入重庆。”越来越多创业就业者真切感受到:重庆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重庆更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