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北京的小店:梦想“孵化箱”,幸福“加油站”

发稿时间:2025-01-17 10:4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探访北京小店市集。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梓元 雷萱琦 记者 张敏/摄

  进入腊月,北京已经充满了春节的气息。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一场与“青春”有关的市集让年味更浓。

  在市集上,有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有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更有丰富的文创产品、设计师产品售卖。熙熙攘攘的年轻人精心挑选着喜欢的物件,在叫卖声、喝彩声中寻找属于他们的“烟火气”和年味儿,慰劳辛苦了一年的自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发起了“蹲店”计划,多名记者深入北京的大街小巷,通过一个个小店勾勒出年轻人追梦的画卷。

  而“文化”,是这幅画的底色。

  用积木搭建北京中轴线

  北京老城是围绕着故宫展开的,而贯通整个布局的便是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可以说,老北京文化也是围绕着这条中轴线展开的。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不仅承载着古都历史记忆,还绵延着中华璀璨文明。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古都的魅力。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蒋步庭来说,申遗成功也是他的骄傲。

  蒋步庭的生活与北京中轴线密切相关。他在鼓楼边长大,如今,他和妻子陈曦用积木搭建起缩小版的北京中轴线,向更多人展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选择用积木搭建北京中轴线,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想法。蒋步庭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陈曦也是建筑设计师。在蒋步庭看来,积木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能够跨越国界,他希望通过积木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任何人都会根据说明书拼搭积木,拼完以后的积木作品是传递中华文化的媒介”。

  2020年,这对年轻夫妻开设了胖小齐积木工作室,制作创意类积木产品、定制大型沙盘、组织积木体验活动等。2024年,他们用16万块积木搭建起北京中轴线。

  用积木还原中国传统建筑不是一件容易事,“精确”和“重来”,贯穿于拼搭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积木的整个过程。

  为了获得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精确测绘图,他们买了大量书籍,收集了近现代的照片和早期流传下来的一些画作,不断确认墙、门、柱子之间的比例关系,力求做到精确还原。

  在搭建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很多次推翻重来。在第一版天坛祈年殿的积木设计接近尾声时,陈曦发现,设计图上的祈年殿底座和塔尖的比例,与真正的比例产生了出入。为了做到精确还原,陈曦把已经完成的内容全部推倒,重新从塔尖开始设计。1∶170的设计比例也是在绘制好天坛祈年殿测绘图后确定下来的。也因为这次调整,他们重新拼搭了配套的角楼积木,换掉第一个角楼版本。

  历时5个多月,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积木拼搭完成,总共使用了16万块积木。“30多个建筑物、15个点位,全部放置好拉去展览时,真的非常震撼,让人拜服于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蒋步庭说,他希望未来能做更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让世界通过积木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

  讲述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前世今生

  北京的文化也离不开“非遗”。截至目前,北京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项。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依托着年轻人的创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活中,打破过去与大众之间的“壁垒”。

  杨波和崔振硕两个80后,就是打破“壁垒”的人。他们的小店“我是楮先生”手工纸工作室,坐落于北京鼓楼附近的金台·共享际文创园内。小店以“纸”为主,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前世今生。

  小店的墙上陈列着精心装裱的100多种中国传统手工纸样式,大部分都是杨波和崔振硕从各地收集来的。小店同时还有剪纸、裱糊等非遗文创产品。

  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走进工作室,听他们讲述手工纸的故事。崔振硕说,年轻人对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手工纸充满好奇心,他们爱听这些故事,也希望能感受手工纸文化的熏陶。

  这也是他们创办工作室的初衷。工作室自2021年创办以来,受到业内很多专家、前辈、匠人的认可和支持,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收藏家、设计师及年轻人的喜爱。

  为支持青年创业,北京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场地租赁补贴、创业培训等。金台·共享际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为入驻的青年小店提供了优惠租金和配套设施,帮助他们降低创业成本。

  AI帮老百姓15分钟抵达便民服务点

  文化浸润在每个年轻人的生活中,奠定了奋斗的底色;科技则为年轻人实现梦想和寻找幸福提供了新动能。

  在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街道,一个年轻的团队研发了“一刻钟AI生活圈”小程序,让居民15分钟内就能抵达所需要的便民服务。

  “一刻钟AI生活圈”是海淀区“数字孪生社区”的试点之一。用户打开“掌上海淀”小程序,在首页点击“一刻钟AI生活圈”后,便能看到一个以用户为圆心,半径1千米-3千米的透明蓝圈,圈内布满了各种图案的标签,如购物车、吹风机、外卖骑手等,依次点击标签,页面下方会相应出现便利店、理发店和骑手爱心服务站等店铺信息。

  曙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迎春介绍,“一刻钟AI生活圈”于2024年12月19日启动以来,目前已上线1132个便民服务点位,涵盖小修小补、购物、休闲娱乐等,居民可一键查询具体信息,还设有长辈版、语音播报等无障碍服务,方便老年人使用。通过AI助手对话,可一键推送最近满足需求的服务点位。

  张迎春说:“老百姓的‘心上事’,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上心事’,通过‘一刻钟AI生活圈’,让科技赋能居民生活、基层治理,让社区的公共服务更加智慧便捷,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把废弃物变为时尚单品

  “减量”与“增量”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词,减碳增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当前,随着北京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绿色”也给年轻人带来新的机会,为他们追梦的画卷涂上新的色彩。

  在北京东三环,一个名为“抱朴再生”的工作室聚集了一群年轻人,他们“点石成金”,将废弃物变为时尚单品。

  “抱朴再生”创始人兼CEO刘学颂介绍,团队致力于将废弃物回收后加工为可使用的面料,制造出衣服、书包等环保产品。“这些产品的原料是回收的饮料瓶、外卖盒、海洋渔网、农村塑料地膜、茶叶渣、苹果皮等。”

  这些产品颇受潮人的青睐,一款白蓝色相间折叠背包还在近期入围了绿色设计国际大奖。“每个产品上都标着具体的减碳数据。”刘学颂说,“量化”是其品牌理念之一,他们希望每个人的低碳行为都能被量化,用数据更直观有效地推动可持续理念的传播,在环保减碳的生活中感受自然带给人类的幸福。

  “小哥加油站”为城市“奔跑者”建一个家

  在北京,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为这样的“幸福感”而努力,一个又一个的小店串联起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对于外卖小哥王志强来说,他的幸福感来自“小哥加油站”。

  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这个名叫“小哥加油站”的地方24小时开放,是团北京市朝阳区委为快递、外卖小哥们打造的专属小店。这里提供热水和饭菜加热等服务,跑累了、饿了、冷了,小哥们都可以来这里歇歇脚。

  王志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小哥加油站”开设后,他终于有了可以短暂休息的地方。他觉得,这里就像家一样温暖,“饿了,有泡面可以吃;车坏了,有工具可以修;下雨了,有一次性雨衣。尤其是冬天,在屋里等着不用挨冻,特别温暖”。

  “小哥加油站”内还会定期开展活动,不仅有集体生日会、义诊、心理疏导等服务,还会为小哥提供夜校培训,教他们视频剪辑、AI使用等。

  “小哥加油站”既为城市的“奔跑者”建起一个“家”,也为他们融入城市治理打开一扇“门”,让治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