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会议精神正成为贵州省遵义市青少年校内外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始建于1906年的贵州省遵义市文化小学,坐落在红花岗区老城街道杨柳街,毗邻遵义会议会址,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隔巷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青少年亲身参与传播遵义会议故事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活跃在纪念馆、校园里,用讲故事、唱红歌的形式,将90年的历史铭记传承下来。
近年来,团贵州省委持续实施“青春长征”行动,通过主题团日、主题队日、宣传宣讲、话题互动、产品编创等形式,组织全省青少年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学习传播遵义会议精神。
纪念馆的“小小红色宣讲员”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欢迎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我是来自遵义市文化小学的小小红色宣讲员漆铭臣……”
冬日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内,访客络绎不绝。遵义市文化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漆铭臣系着红领巾,敬了个标准的队礼后,开始带领游客参观纪念馆并讲解“遵义会议伟大转折”部分的红色历史。
这已经不是漆铭臣第一次讲解了。
2022年的9月,听着爷爷讲红色故事长大的漆铭臣成为一名小小红色宣讲员。他还记得,为了能站到游客面前,自己没少下功夫。“培训老师会给我们稿子,我就努力背熟,同时跟着老师学习纪念馆的走位,熟悉路线,一有空就自己练习。”
学习过程也让小小宣讲员有了进一步了解遵义会议的机会。
遵义文化小学六年级一班张诗瑾比漆铭臣晚一年成为“小小红色宣讲员”。她主要负责四渡赤水部分的讲解,面对复杂的讲稿,她对照会址里面的示意图,一遍遍演练,理清了每次渡河的路线、目的。“我还在网上查了一些视频、电影,通过这些资料,加深对这场战役的理解。”她说。
遵义纪念馆讲解员陆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7年,遵义市教体局、遵义会议纪念馆联合深入宣传,开展未成年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正式拉开“小小红色宣讲员”培养的序幕。
虽然每位宣讲员准备充分,但还是会遇到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小红色宣讲员”们也对遵义会议的理解更加深入。
一次,有游客指着一幅遵义会议的巨幅油画询问张诗瑾相关内容,但她只知道画面内容,其他并不了解。回到家后,她翻阅了不少资料终于掌握了油画的更多信息,“等下次有人询问的时候,我就能讲出来了。”
陆辰表示,自“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训活动开展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专题宣讲培训、专业讲解员一对一培训、“我是小小讲解员”讲解比赛等方式,先后从3城区中小学中选拔培养了上百名优秀的小小红色宣讲员,进一步鼓励同学们在讲好红色故事、讲好遵义故事的过程中,做红色文化、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示范带动效应。
红军小学里的红色校园
最近,刚刚放寒假的贵州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大一年级的王润雪刚回到家,就邀请大学同学来老家娄山关看看。
王润雪曾是遵义市娄山关红军小学校内主题馆的首批讲解员,在这座距离遵义市中心40多公里的乡村小学里,红色文化被一代代学生传承下来。
1935年,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堵截的乌江天险来到贵州遵义,并先后于1月6日到1月22日、2月24日到2月28日两次打响娄山关之战。
据红军小学大队辅导员辛福羽介绍说,第一次娄山关战斗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而第二次娄山关战斗是四渡赤水关键之战,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正是基于这些特殊的历史背景,我们对学生们格外重视红色教育,秉承红色传承。”他说。
成立于2008年的遵义娄山关红军小学是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学校以“传承长征精神,孕育红色理想”为办学理念,开发了一系列红色课程,红色教材,编写了《红色记忆》《红娃对着太阳唱》等红色读本,通过红色德育主题大课间,将红色基因传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回想起当初在学校主题馆讲解的经历,王润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些经历给自己带来巨大影响。“因为了解了这片土地的故事,我从小对家乡充满了骄傲。”
如今,正在上四年级的雷艳冰同学是学校红色讲解员团队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通过参与讲解活动,了解到更多真实存在却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
“曾华轩爷爷,出生在遵义市习水县古蔺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长征期间,在娄山关战斗中负伤,因受反动派迫害,牺牲在了娄山关附近的老洼沟……”讲起曾华轩烈士的故事,雷艳冰马上来了劲头。“通过这些故事,让我对90多年前的历史有了更近距离的认识。”她说。
王润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并讲述这些遵义会议故事,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和学习上给自己带来影响。“有时候,遇到困难想想红军当时遇到的困难,我自己也会觉得眼前的难关没那么难。”
据辛福羽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学校不仅将红色教育元素融入到操场墙、教室等校园环境阵地,还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校级、班级等红色故事比赛、红诗诵读会等活动,让“红小孩”在活动中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新时代美好未来。
把遵义精神带回家
结束参观,到文创区转转,正在成为不少遵义会议纪念馆游客的选择。在这里,有钞艺画、银浮雕画、冰箱贴、纪念币等300多款文创产品供消费者选择,游客可以借助这些年轻多元的文创产品将“遵义精神”带回家。
而这些文创产品正是出自“遵义文创”团队,这是由一群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青年人组成。他们成立于2024年1月15日,成立至今刚满一年。
近年来,“文创热”已经成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一股热潮。外形精美、内涵丰富,文创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新消费对象。据市场研究机构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已达163.8亿美元,增速为13.09%。
可目前市场上,文创产品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红色纪念馆能否乘上这股东风,将红色文化更好传播呢?
“由于红色文化的特殊性,全国红色文创比较空缺。”遵义转折文化培训中心总经理、“遵义文创”团队负责人李诗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红色文创是承载红色历史记忆、传递革命精神内涵的创新文化载体。目前红色文创存在明显的供给短板,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我们希望以遵义会议为内容开展探索和尝试,开发相关特色文创产品,推动红色文创产业发展。”
李诗曾经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讲解员。在她看来,遵义会议在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遵义也是长征途中红军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这为文创开发提供了诸多可供挖掘故事细节与历史背景。
“在设计文创产品时,我们始终保持开放态度,积极接纳多元的设计理念,只要能完美展现遵义红色文化的魅力,我们都愿意尝试”,李诗说。设计团队主要以遵义会议楼主楼为原型,重点围绕遵义会议精神展开设计,通过要素提取,丰富文创内容。在团队的努力下,仅冰箱贴一项就设计出30多款不同的类型。
团队成立后,成员通过走访革命旧址,与老红军后代交流,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故事,并为文创设计提供了不少灵感。李诗举例说,产品中的一个杯垫图案就直接借鉴了红军来到遵义城时使用餐盘上的花纹。
李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设计过程中,团队还将贵州本地竹编、苗绣、蜡染等非遗文化与遵义会议元素结合起来。文创中的热销产品钞艺画、银浮雕画都是借鉴了贵州本地的传统非遗工艺。
“四渡赤水,被毛主席称为自己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我们就利用贵州竹编工艺制作出了竹编笔产品,笔上还刻有遵义会议的十六字精神。”李诗说。
除了常见的文创产品,如何用新形式、新手段传播遵义精神一直是“遵义文创”团队思考的重点。
为此,团队专门找到遵义市作家协会20位资深专家撰写红军在遵义期间的历史故事,然后激昂几十万字的故事提取凝练成5万多字的记事体“口袋书”,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将历史故事传播给年轻人。“我们还专门请设计师手绘了一张‘四渡赤水’的线路图,了解四渡赤水的路线。”
此外,“遵义文创”团队还尝试将一段精心制作的立体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植入到矿泉水瓶上,游客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遵义会议讲述视频。
在李诗看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当下年轻人偏好轻阅读模式,往往缺少充裕时间去静下心来深入研读厚重的历史书籍。“我们期望这些文创产品能凭借极具吸引力的精美设计,迅速抓住年轻人的目光,同时以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启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为切实保证文创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们联合遵义会议纪念馆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她说。
成立仅一年的“遵义文创”团队,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品销售量达30万件。
团贵州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引领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将持续推进遵义会议精神的青年化阐释、儿童化解读,不断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