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本次的《开学第一课》对我有这样一个启发:我们要做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中国情怀的世界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张铭轩说。
9月1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4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全国很多中小学生像张铭轩一样,在这节“国家级思政课”中开始新的学年。
“跟随着主持人的脚步,我们一起跨越山海,了解可爱的中国,”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年级16班黄庭初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揭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我更深刻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起源,3000多年的文字演变史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长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荣昌盛”。
《开学第一课》就像徐徐打开的一扇窗,让孩子透过这扇窗发现中国、了解中国。
据了解,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采用了“多地实景课堂”模式,从殷墟的甲骨窖穴到青海的雪豹栖息地,从伶仃洋上的跨海大桥到嫦娥六号登陆的月球背面,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美图景。
“厚重的历史积淀、壮美的大好河山、激荡人心的发展变化、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全视角让学生感受了祖国的伟大。”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陈强说。
这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看来,“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深层内核,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学第一课》节目将“爱国”这一宏大主题进一步具象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奥运精神、国之重器、人工智能等多视角、多维度,潜移默化地向中小学生传递一种信念,就是爱国是朴素的、是真实的,是在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中不断丰富、接续传承的。
这也让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成为教师心中思政课的“范本”。
重庆外国语学校(华岩校区)高中政治教研室主任景虎说,思政课教师要用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循序渐进的课程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再把这些融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不少教师认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要把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成道理,真正让青少年入脑入心,还要做到深入浅出、润物无声。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班建武教授所说,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它需要走进学生生活、根植文化传统、融入时代精神,让爱国主义教育变得具体、可感且具有美感,方能取得教育实效。
受到《开学第一课》的启发,上海市奉贤区明德外国语小学教师张敏认为,作为班主任,要巧妙运用这些鲜活素材,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榜样人物,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开学第一课》中,榜样的力量,也让孩子们感触颇多。
最打动上海市大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吴思辰的是00后奥运健儿潘展乐的事迹。“潘展乐和队友们既传承了老一辈运动员奋力拼搏、不服输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不卑不亢、奋发有为的面貌。新学期,我会积极践行笃学敦行、立己达人的校训,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承担好身上的责任。”
黄德宽、潘展乐、陈思麒、黄昊……一个个榜样的名字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这些榜样成了他们前进的方向。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李美全说:“所有这些让我更加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飞行员,努力学习,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快乐地生活,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更多的少年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昌平实验学校初二年级学生屈琳雅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用行动去爱护、建设祖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们已作好准备,正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学生韩易轩所说的:只有拼搏才是青春最宝贵的经历,只有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