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在新疆的校园里,大声朗读青年人的报纸

发稿时间:2024-04-23 09: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AI图片生成:程璨

  3月16日,在新疆喀什大学,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后,倒计时器随之开启,身着黑西装、白衬衣的正反双方青年学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是共青团喀什大学委员会组织的“巨浪青年 思想引领”辩论赛现场,辩题全部来自《中国青年报》,如“门当户对是否有利于婚姻”“理解需不需要共情”“应不应该倡导年轻人为自己而活”……

  “针对这些学生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话题开启辩论,来一场思想的碰撞,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的同时寻找个人目标和价值。”谈起活动的初衷,喀什大学校团委老师郑红梅说。

  4月12日,一群学生围坐在新疆农业大学“青马书屋”,伴着热茶品读《中国青年报》。畅聊中,新疆农业大学团委王宇譞老师说,《中国青年报》不仅是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更是一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我深感它是一份(帮助)青年成长的指南。”该校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水2102班学生王海舟说,“特别是关于青年创业和科技创新的报道,让我看到了同龄人的奋斗和成就,激发了我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决心。这份报纸教会了我如何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如何在挑战中实现自我价值。”

  从2015年开始,《中国青年报》覆盖了新疆902所中学(含中职)的6.8万余个班级以及16所大学的4万余间宿舍。

  新疆职业大学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巴丽江·努尔别克在寝室里建立了《中国青年报》报角,定期更新,让更多同学能够方便地接触到这份报纸。

  新疆政法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有3期栏目,每周一的新闻内容节选自《中国青年报》,让校园听众更好地了解近期的时事新闻。

  伊犁师范大学会计专业学生麦麦提艾力·图尔贡以前不关注新闻,喜欢刷短视频。自从学校每天发放《中国青年报》,他就从读大标题开始,逐渐养成了读报习惯,“甚至有了一种美妙的感觉,让我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不仅开阔了眼界,还锻炼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

  喀什大学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托合提古丽·玉苏云只要一个人在宿舍,就会打开《中国青年报》,把感兴趣的文章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读。这个习惯让托合提古丽·玉苏云轻松应对普通话等级考试,写作能力也提高不少。她说:“我从小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长大,对新疆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从《中国青年报》里,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读报给学生以启示的同时,也成为学校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抓手。

  “大家好,我是《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份承载着历史和使命的报纸,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成才。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在我身上书写的纸间故事。”这是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宣讲团正在排练的原创舞台情景剧《纸间故事》的开场白。

  宣讲团团长马凯说,《纸间故事》的舞台背景和话题故事都摘自《中国青年报》,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一份报纸来了解历史,同时呼吁年轻人多关注纸质阅读。“排练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同组的维吾尔族同学为了背好台词,不断地练习普通话,纠正发音,现在进步特别大。”马凯说。

  “学校的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中国青年报》关注青年的生存状态,影响着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通过读报用报,让学生融在一起、玩在一起。”新疆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华说。

  喀什大学“邂逅《中国青年报》”宣传栏里,写着学生与《中国青年报》的成长故事。喀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朱军说:“一份报纸对学生的影响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中国青年报》是学校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读报用报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的杜思宇说:“被电子产品充斥的快节奏现代社会,人们缺少阅读和思考的沉淀,读报分享活动给了我们掩卷深思的机会和品味咀嚼的时间,促使我们用心体会字词的雕琢和运用,思考作者的情感和文字背后的意蕴,开阔眼界,打开格局。”

  杨阳 郭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23日 05 版

责任编辑:邓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