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复旦实践:校园文化的青春密码

发稿时间:2024-01-21 15: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根本遵循。回顾复旦大学近120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始终坚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这是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变主题和鲜明主线。

  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福祉的红色文化精神,是复旦校园文化的魂脉所在。在校史上,复旦大学共有55位革命烈士为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献出生命,居上海高校之首位。这不仅是因为复旦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复旦校园文化中有强劲的红色基因。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说:“一百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心有所信,方能致远。据统计,复旦大学上海解放前后离校参加革命工作的学生总数达1200余人,约占当时在校学生总数的70%。始终站在人民一边,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是复旦大学永葆青春的红色文化密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是复旦校园文化的根脉所在。复旦,源自《尚书·大传》所载中国上古民歌《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其核心要义与《易经》之首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神相关,气脉相通。取名“复旦”,不忘“震旦”,寓意自主办学、革故鼎新、追求光明、复兴中华的丰富意蕴。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取自《论语·子张》,是孔子弟子子夏提出的为学之道,后边还有一句“仁在其中矣”。博学,是要求博览群书,观千剑而后识器。笃志,是博而能专,专心致志,择善固执。只有如此深厚的学问功底,然后才有可能提出一语破的、切中要害的问题。只有真问题,才有真学问。问题是时代的召唤,提出问题见水平,解决问题见人性,要化真理为信仰,化真理为方法,用人格的力量传递真理的力量,讲人话,做人事,存人情,以人为本,以天下心为己心,奉人民为江山。一个多世纪以来,复旦师生以此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气质,是复旦校园文化的气脉所在。复旦始终秉持上善若水、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文化态度,不脱俗、不排外、不守旧,也不媚俗、不媚外、不贪旧,积极参与并推动创造民族新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围绕“国之大者”,锁定“第一个复旦”发展目标,复旦正全力以赴推动建设中国自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强国红”和“星空蓝”作为复旦校园文化的底色,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自己的智慧方案。

  (作者系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朱鸿召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