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新时代的希望工程
江西:在传承中与时俱进提质升级

发稿时间:2024-01-17 09:2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为井冈山地区的孩子赠送“希望工程·红色小书包”。江西青基会供图

  江西第一所希望小学由中央国家机关在宁冈县捐赠。江西青基会供图

  “老师,我来!”“老师、老师,点我、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2023年12月8日下午,冬日的暖阳洒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石鼻小学的操场上,同学们举手申请发言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场名为“爱的传递”的儿童阅读推广公益活动正在展开……

  活动由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江西青基会”)联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开展,助力农村青少年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引导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江西省青基会理事长毛鸿山介绍,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使命,江西积极探索构建“新助力新希望”育人项目集群,加快事业发展提质升级。

  公益产品品质与时俱进

  不久前,记者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的雅戈尔希望小学,正在上体育课的一年级孩子们围着记者表达校园生活的欢喜。

  这所学校1999年由浙江雅戈尔服饰公司投资50余万元兴建,后因办学条件不达标,急需易地重建。2021年,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青基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捐赠300万元,分10年每年30万元全部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奖励优秀学生及老师。

  2021年9月,学校开始易地重建,2022年8月竣工。重建后的希望小学,由原来的农村小学变成城区小学,成了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今年是重建后第二年招生,早早名额就满了。”戴逢时校长告诉记者。

  江西青基会副秘书长王菊如介绍:“雅戈尔希望小学是湾里区第一所教室配置空调的学校。学校还配置了乒乓球室、书法教室等设施,不仅仅解决‘有书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读好书’。”

  像这样的希望小学,在江西有1480所。2023年,江西青基会新增援建希望小学5所,帮助改善农村地区希望小学办学条件,还为希望小学配套建设“希望工程图书室”“广发希望操场”“快乐亲情屋”“希望卫生室”等。

  吉安市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邹凯文已经踢了六七年足球,他第一次接触足球是二年级时看别人在球场上训练。后来邹凯文如愿进入校队,也成为绿茵场上的一员。真正接触足球后,他发现足球不仅是令人快乐的运动,更像一位无言的老师,教会了他许多坐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顽强拼搏的精神,自我超越的勇气,愈挫愈勇的决心。

  为让更多孩子通过体育培养运动习惯,树立起积极拼搏的人生观,2023年,江西青基会联合东润公益基金会组织开展了“首届江西革命老区青少年足球联赛”。近年来,江西青基会还在全省400多所乡村小学组织开展了“姚基金”篮球赛,并连续两届组织参训小学代表队斩获了“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全国集训及联赛冠军;2023年6月,1万个NBA赛事官方用球捐赠给全省200所希望小学、乡村小学;2023年8月,江西青基会作为唯一公益支持单位的江西“村BA”在瑞金市叶坪新华希望小学圆满闭幕,并现场启动了“希望工程·青篮计划”公益行动。

  2023年9月中旬,姚基金创始人、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与姚基金理事长叶莉女士为江西老区题写祝贺语:“祝江西老区青少年篮球公益事业越来越好!”

  “壹元捐”构建公益新生态圈

  2023年暑假期间,江西青基会“希望工程·壹元捐”项目办成员驱车前往上饶,为顺利考上一本的蒋张子怡送上4万元的奖励性资助。

  2015年1月11日,年仅10岁的蒋张子怡在江西省首届“三友”自强少年颁奖典礼上接受希望工程表彰,这名“无腿女孩”表演的舞蹈《蜗牛与黄鹂鸟》,感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蒋张子怡只是江西青基会资助的希望学子的一员,目前江西希望工程共资助贫困学生26万余人。

  “希望工程·壹元捐”项目是江西希望工程孕育的一个新“希望”——让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翔,由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青基会2021年5月发起。项目一经发布,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江西的青年大学生在朋友圈刷屏,号召同学们每个人捐赠1元钱,积极担任希望工程志愿者。

  截至2023年12月底,项目已累计筹款逾546万元,参与捐赠人次逾336万次,捐赠人数逾41万人,覆盖了江西约1%的人口,荣获2022年中国希望工程创新奖。

  “希望工程·壹元捐”通过一个月捐赠1元钱的微公益,推动了江西全民参与公益。借助团组织平台优势,“希望工程·壹元捐”重构了组织化与社会化的结合方式,让涓涓细流同大江大河一道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江西青基会始终把青少年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开展了“1%工程·儿童杏林基金”“1%工程·瓷都杏林基金”、拯救“小黄人”“关爱烧伤儿童”“共战血癌,守护希望”“小耳天使基金”等公益项目。2023年,通过网络募捐,为南昌工程学院患白血病的在校大学生刘丹在半个月内筹集了26万元救治款,为其顺利完成骨髓移植手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一个人做很多不是公益,很多人每人做一点才是真正的公益。”江西青基会副秘书长周彦廷介绍,他们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青少年大病救助、青少年应急救援、青少年及时雨救助等系列公益项目。

  “第一人”让“希望”持续传递

  2023年7月,30年前希望工程的受助者林晓莲女士向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奖助学金52.5万元,分5年捐助,支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成为个人单项捐助者最多的“第一人”。

  “我的人生因为希望工程而改变,如果还没做什么事情,我会很不安……”林晓莲在“希望@未来”新时代希望工程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感恩希望工程改变了无数像我们这样困难家庭孩子的命运和无数困难家庭的命运。希望薪火相传,延续不息,让我们一起把这爱的接力棒传承下去,感恩所有付出的人,感恩一切感恩永远。”

  1991年,中央国家机关牵头,在当时的宁冈县(现为井冈山市)龙市镇援建了江西第一所希望小学,那时的林晓莲作为受助学生代表在奠基仪式上发言。

  林晓莲是龙市镇人,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在街头卖水果养活4个孩子。林晓莲读小学四年级时,两个弟弟也到了入学年龄,母亲曾有意让她辍学回家。“当时我的陈老师去找我妈妈,给我妈做思想工作,说如果不让我读书,孩子就可惜了。然后陈老师又去找了团县委,寻求希望工程帮助。”回想起当年的窘境和幸运,林晓莲百感交集。她说,希望工程对她的资助从小学持续到中专,不仅让她在经济上得到了资助,还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上初中后,我给团县委写了一封信,感谢希望工程的帮助。”林晓莲给团县委写的这封感谢信,于1993年7月1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她在信中这样说:“我得到了救助,能继续上学了,可我的身边还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途退学,他们也需要帮助,我真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得到‘希望工程’的救助。”

  现在供职于一家大型企业的林晓莲,是一名业务骨干。她说,能有今天的事业成就,得益于希望工程。

  林晓莲告诉记者,一路走来,她碰到很多好人,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她更希望能和受助的孩子们有更多精神上的交流,像杨爷爷一样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林晓莲口中的杨爷爷,名叫杨玷珊,是一位军人,1945年参加了抗日战争,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后从部队转业调任到南昌市工作。出生在辽宁的杨玷珊从小因为家贫上不起学,这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多年来,他不顾疾病缠身,满腔热血为希望工程奔走,坚持在江西近百所大中小学靠讲故事募资捐助希望工程,举起捐资助学的大爱火炬,让许多失学孩子重新走进了课堂,为家庭贫寒的优秀学子铺平走向希望的道路。

  “我们保持了20多年的书信来往。我经常写信告诉杨爷爷自己的点滴进步,杨爷爷时时关心鼓励我。”林晓莲回忆,“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临终前还在关心着我的成长。”

  “我来南昌读书时周末经常去杨爷爷家吃饭,后来我工作成家后,杨爷爷也一直特别操心我的事情。记得我怀孕时有妊娠高血压,杨爷爷让他女儿到处帮我找妇科医生,还让她女儿在医院守着我,生怕我有什么问题。”

  在回忆接受杨玷珊资助的点滴时,林晓莲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泪流满面。“杨爷爷在物质上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能顺利完成学业,也给了我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他让我明白,身处贫困也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不懈地努力回报社会,谢谢杨爷爷,谢谢希望工程!”林晓莲告诉记者,自己也将尽最大的努力去资助那些和她当初一样因为贫穷而无法上学的孩子,要接过杨爷爷手上的大爱火炬,并且一直传递下去。

  江西希望工程自1991年实施之日起,爱心火炬一个接一个点燃,爱心春潮涌动在赣鄱大地。从机关到工厂,从学校到军营,从省领导到普通百姓,从耄耋老人到蹒跚学步的孩童,从海外侨胞到国际友人,都加入到希望工程的爱心行列,托起了一个个希望,书写着和谐动人的篇章。

  2023年11月,一则寻人启事在江西媒体圈传播。江西青基会发布消息,寻找江西希望工程第一位个人捐款者。

  江西青基会副秘书长杨志萍介绍,1992年江西希望工程在《江西日报》刊发“希望工程启示”的当天,孙海先生就通过邮局汇来了200元钱,他当时是南昌市青云谱汽车音响经销部经理(后来任南昌市三环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经理),成为全省第一个个人捐赠者。至1994年,孙海先生向江西希望工程累计捐赠了800元,资助了3名失学儿童。

  媒体报道显示,他曾经动情地说:“我是个孤儿,也是靠大家的帮助才有今天的一切。在那些失学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我过去的影子。我现在有能力了,能向那些孩子捐点钱,就算是把当年别人给我的爱传递给他们。”

  “作为江西希望工程历史参与者、见证者,我们很想联系上孙海先生,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与致谢。”杨志萍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1月17日 07 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