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春行动实施以来,团上海市委贯彻落实团中央工作部署,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经受“大上海保卫战”大练兵磨砺,催化社区青春行动实现“三个变化”。
瞄准“风向标”,引领动力之变
2014年,上海市委根据特大型城市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要求,对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等6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同年,上海开始探索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并持续打造“青春社区”品牌。
2021年,根据团中央办公厅印发的《社区青春行动方案》,构建共青团参与社区治理人员、项目、阵地、资源“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团上海市委成立由班子成员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印发《2021年上海共青团社区青春行动实施计划》,明确团市委各部门和团各区委工作职责,构建“1+16+36+36”市—区—街道、镇、乡—实施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印发《新时代城市社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创新试点方案》,提出“基层团组织设置改革重塑”、“团的基层组织形态创新”等11个方向,在行动实施街镇中遴选36个团中央实施社区,由党组织负责人亲自挂帅总指挥,团支部书记具体负责落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强大动力。
打好“组合拳”,激发结构之变
团上海市委通过更高密度的组织体系、更高效能的运行机制和更大强度的工作检验,让青年更愿意关注社区公共事务,让回归社区成为年轻人的风尚。
夯实基础,打造更高密度的组织体系。一是社区团的组织实现有效覆盖。推动团属青年社会组织、青年中心(“青年之家”)实体阵地在社区实现基本覆盖,36个实施社区88.9%建立了“社区型青年中心”(“青年之家”),100%配备青少年活动阵地。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社区青年协商组织,如团建社团、青年议事会(厅)、青年建功联盟、区域化团建平台等,进一步健全社区团的工作网络。实施社区各类团的阵地、组织全年服务覆盖青少年49万人次。二是社区团的组织实现高效运转。坚持赋能与规范并重,持续深化“青年中心·学习社”、“青年中心·红领巾学堂”建设,将“青年中心”建设成为共青团引领各类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阵地依托和组织依托。构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少工委建设,打造“15分钟少先队校外幸福活动圈”,服务社区少先队员就近就便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团各区委为实施社区青春行动的社区青年中心配送服务400余场。
谋划长远,探索更高效能的运行机制。一是社会化运作更专业。各实施社区进一步健全社会资源筹措整合机制。通过完善街道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制度,深化区域团组织协调联动,充分发掘区域化单位潜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资源供给关系。二是项目化管理更精细。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和团各区委的团属社会组织,统筹推进共青团青年发展、志愿服务、权益维护等工作项目在社区开展。明确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稳妥推进商业模式同青年参与社区治理项目结合。三是数字化转型更智能。各实施社区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深度融入“两网”建设,打造数字化表单团建系统等青年信息化平台25个,精准捕捉需求、高效匹配资源、提升服务供给。发挥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家门口”创新实验室和24小时青年创新生态社区打造,探索建设青年创业型社区。
战疫实践,通过更大强度的工作检验。一是加强动员部署。在大上海保卫战中,团上海市委先后发出《致全市各级团组织、共青团员、青少年的一封信》《关于在疫情防控清零攻坚中充分发挥团组织战斗堡垒和团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员令》《上海青年社区互助关爱行动倡议书》等,明确要求各级团组织、共青团员亮明身份,到社区报到参与抗疫工作,开展“敲门”关爱行动。二是强化线下线上协同。线下,把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作为组织化动员的基本方式,依托社区团组织招募青年志愿者27.3万余名,累计上岗24.2万余人,上岗总时长891.3万余小时。线上,对接整合高校、相关部门和社会优质资源,为一线工作人员家庭子女居家提供“爱心云托班”线上托管服务,共有1527名战疫一线人员子女报名入托,各校大学生志愿者累计上岗33452人次,累计托管超47404课时。三是广泛动员青年组织力量。积极发挥青联、青企协、青基会、青志协、青年家园等组织作用,开展“青春战疫 健康接力”上海青联社区代配药品专项志愿行动、“青春战疫 希望暖心”困境青少年帮扶行动、“小青菜联盟”保供行动等,募集资金、物资共2219万元支援基层一线抗疫。
实行“清单化”,加速身份之变
团上海市委在实施社区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建立起符合各社区实际需要的“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实现社区需求与团组织的资源要素相匹配。同时,通过“挖”、“买”、“育”、“聚”、“引”等多种方式和路径丰富了社区青年工作的骨干,有力增强了社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队伍力量。
“挖”——“挖掘”优秀青年骨干加入到团属组织里,提升社区团组织的战斗力。“买”——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实施青春社区行动的社区均配备了一名团务社工开展具体工作。“育”——通过与结对的高校院系合作,鼓励大学生到社区任职兼职,为社区培“育”后备力量。“聚”——“凝聚”一批“社区达人”,通过青年议事会、议事厅等组织形态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引”——“引领”团员青年、青年志愿团队、社会组织、区域化团建单位等多元力量投身社区,成为推动自治共治的有生力量。昱翠家苑社区在社区探索建立“书记助手计划”,动员区属团组织及下属团组织中的团干部,向实际居住小区报到,当党组织书记的助手。华杨社区、新凯五村社区、盛世豪园社区等探索建立“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团队+青少年社工”分层分级的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系,从一位专业社工到一批青年团队,进一步充实社区治理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