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徐州:在青年心中种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发稿时间:2020-11-14 11:04:46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青年人应把‘少年强则国强’的勉励与希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建设国家。”这是江苏徐州市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一期菁英培训班第三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的结语。

  团徐州市委是团中央“青马工程”的试点地区,也是江苏省高校班的唯一试点单位。第一期菁英培训班,是团徐州市委落实团中央等五部委《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的具体举措。

  “以团中央‘青马工程’高校班试点为主要载体,我们着力打造了‘一二三四’培养格局,为青年培养提供了保障。”团徐州市委副书记刘筱婕介绍,通过坚持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两项组织”、实施“三级培养”、完善“四项机制”,徐州市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深入。

  好的机制是开展工作的必要保障。在青马培养上,团徐州市委创新构建了过程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淘汰退出机制、长期跟踪机制等制度体系,从培养对象到培养方式,再到管理机制,都有详细的管理办法。按照“学校推荐-市级培训-跟踪培养”的工作思路,还建立起了选、培、用的完整闭合体系,把青马学生骨干培养纳入团干部培养体系,形成了团学共建、共同发展的工作局面。

  开放式的“青马工程”讲师团广泛吸纳了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新生代企业家、社会优秀青年等,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热点问题、国际外交形势、青年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与影响等主题为学员进行理论培训。

  知能促行、行可践知,青马学员们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增长才干,通过与所在学校党员教师结对、到基层一线进行实习锻炼、开展专项调研、参与志愿服务等环节锻炼能力、提升本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质效被进一步提升。

  “日常课程设置的形式丰富多彩,有理论类的,也有实践类的。”市青马学员、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张玥说,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的一件小事让她感触很深,当时恰逢讲到 “一头老黄牛的故事”,一位经历过解放战争的老人经过时告诉同学们,年仅15岁的他就曾自告奋勇地拉牛上前线。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同学们由此对“人民的胜利”理解更加深刻。

  据了解,菁英培训班的51名受训学员,来自在徐州的省部属高校、独立院校和市属高校,他们的学制为一年。今年以来,团徐州市委应势而为,引领菁英班全体学员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有效的防控措施下,学员们依托所学专业全员参与实践,深入基层走访并撰写调研报告总计近3万字。

  “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基层、了解社会发展轨迹,有助于激励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贡献青年力量。”徐州市青马学员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中国矿业大学教师郑萌萌说。

  “青马班让思政课更加具体鲜活,也让我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精神融入日常的学术和实践活动中、如何用行动感染身边的同学。”徐州市青马学员、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彭可说,培训班收获远超预期,“这里更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本营,身在其中,坚持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断增强、决心不断坚定。”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