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青年在基层更能成大事

发稿时间:2020-01-23 16:27:4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开弓没有回头箭,车到山腰怕卸鞍。山里的四万乡亲把我期盼,我怎能拔腿就走让人心寒。”2019年12月24日,在中央团校报告厅的舞台上,河南省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的演员们为在场的观众演绎了情景剧《旗帜颂》中《大山作证》片段。

  这是中央团校第八期青年论坛的一个环节。该情景剧展现的是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的故事。当天,除了2019年第9期全国团县委领导班子成员进修班全体学员,情景剧主人公、中央团校老学员吴金印也在现场。

  1966年,24岁的吴金印从中央团校毕业。返回家乡后,他放弃了留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机会,主动写信到当地最艰苦的农村去。

  自此,在基层他一干就是53年。其间,多次放弃组织调他到上级部门任职的机会,时至今日,77岁的吴金印仍坚守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

  在基层工作期间,吴金印不仅用自己的行动带领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同时还获得“改革先锋”“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扎根基层对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可是,在平时的采访中,记者偶尔还是能听到“抱怨”:基层单位舞台小,政策空间小,很难做成大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吴金印的履历正好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最佳答案:青年干部在基层也能、甚至更能做成大事。

  扎根基层,解决百姓“吃水”难题。吴金印工作的第一站就是汲县(现卫辉市)狮豹头公社。这里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岭石沟纵横交错,不仅土地稀缺,水源也不足,百姓们日常饮用水的保障都成问题。

  了解到情况后,吴金印带领当地百姓挖潜流,修转山渠、水库、蓄水池等,“蓄住天上的水,掘出地下的水,拦住流走的水,利用水库的水”,让靳庄、桃源沟、小店河、东拴马村、西拴马村、柳树岭等多地的吃水、用水状况得到改善。

  在狮豹头公社,吴金印还带领当地群众开展了“造地”工程。这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塔岗造地”。在当地棋盘山地区,沧河流经此处,绕出一个开阔的C形河湾,形成了一个近千亩的河滩。

  吴金印注意到这里的特殊环境后,提出了裁弯造地的设想,希望借此改变附近羊湾大队地少人多的状况。

  在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后,1973年冬,吴金印带领3000多名青年来到河滩开展造地工程。历经改河(裁弯)、筑坝、平整河滩、填土造地四项工程后,最终在此处造地300亩。

  据《太行金印》一书介绍,至今这里仍是当地的“丰产田”。小麦“年年亩产至少能达到一千斤,秋季玉米每亩也能收一千三四百斤……”

  另据央视《壮丽航程》节目介绍,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吴金印的带领下,累计造地至今已有1800多亩,每年增收2700万斤粮食。

  对于基层干部来讲,扎根基层,最宝贵的莫过于能够掌握真切的发展实际,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规划。

  1987年11月,吴金印被县委任命为河南省卫辉市唐庄乡党委书记。为解决当地发展瓶颈,他到各村走访调研,广泛了解民情,听取群众呼声,查访致贫原因,提出全乡经济发展规划:“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事实证明,吴金印制订的“东西南北中”战略确实为唐庄乡实现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扎根基层,在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做好规划的同时,也能够让干部更具“发掘机遇”的敏感神经。

  在一次会议上,吴金印遇到了空军某领导,他专门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打农药,容易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情况作了汇报,希望能在唐庄镇建立农用机场,用飞机喷洒农药。

  事后,经过充分论证,相关部门认为意见可行,给予支持。借助机场资源,唐庄镇不但为农民群众服务,还举办了两次全国跳伞锦标赛。既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唐庄镇的知名度,拉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1999年,他还根据唐庄农村房屋、道路建设混乱、“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的实际,抓住国家农村电网改造的机遇,掀起了改造旧村、建设新农村的高潮。经过几年建设,当地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试想,如果没有身临一线的工作环境,恐怕很难作出这样敏锐的反应,实现“借力”发展。

  在很多人眼中,在基层,干部就是各级政策的执行者,缺乏创新发挥的空间。可是,吴金印的工作却并非如此。

  1998年,距离唐庄实施第一张蓝图已经过去整整10年,接下来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唐庄镇干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张蓝图绘到底”。1999年4月,吴金印在广东考察后,提出了唐庄的“五化”蓝图(发展工业化、农村建设城市化、农村生产科技化、农村经营市场化、基层政权化)。

  为发展工业化,在吴金印的领导下,唐庄镇先后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10多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10余年的时间,产业园区先后引来了30余家企业,其中包括百威啤酒、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众多上市公司。2013年,全镇年产值达到了53亿元,公共财政收入由1987年的37万元,增长到1.2亿元,增长了320倍。

  值得一提的是,《太行金印》一书专门记录了2010年百威啤酒落户唐庄的小故事。

  当时,百威啤酒决定在河南选址建厂时,最初选择了5个地方,唐庄产业园只是备选地之一。一次,需要去上海百威总部接前来选址的考察人员,由于没订上火车票,吴金印和司机开车去上海接人。下午6点出发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抵达上海,他连宾馆都没舍得住,在车上休息了一会儿,8点接上客人就返程。

  一回到唐庄,就直接到选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原唐庄镇镇长宋艳说:“如此劳顿,别说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就是年轻人也吃不消,为了这个项目落地,可以说吴书记真是拼上老命了。”

  《太行金印》作者刘长利,从2016年起开始整理有关吴金印的资料,并跟随其采访写作。他告诉记者,吴金印之所以能够做到长期扎根基层,与其年轻时在中央团校的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在青年论坛现场,吴金印也谈到了中央团校的学习经历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影响。

  回忆起53年前的日子,他对现场的学员说:“中央团校的学习确立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了我后半生的走向。”

  据回忆,学习期间,吴金印和同学们曾学习过焦裕禄的感人事迹,这为他扎根基层奠定了思想基础。“焦裕禄同志影响了我一生,坚定了我去基层干实事的信心,也是团校给了我勇气。”

  采访当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问吴金印,“留在基层有没有感觉自己的才能被埋没?”

  他说:“在基层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心里踏实。今年干点儿事,明年干点儿事,这个地方就会发生变化。在底下能干实事。”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实习生 周呈宣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