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滨州医学院为学子点亮“心灯”

发稿时间:2019-12-26 08:3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老师,我恨他们,他们怎么看我都不顺眼,我病得没救了!别管我!”

  “老师,我爱他们,暑假我去打工,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礼物!也谢谢您!”

  同一名学生,提起自己的父母,对她的指导师说出了如此迥异的两句话。中间,隔着的是400多个起起伏伏的日子。这些日子,正是指导师运用“阳光处方”对她进行识别、疏导、化解、转变的过程。

  “阳光处方”源自山东滨州医学院去年3月正式启动的思政工作“精准提升工程”。工程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育人特长,采取结对认领制,对学生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准确地说,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专业素质优良的学生,开出“卓越处方”;对目标动力欠缺的学生,开出“提升处方”;对自律意识薄弱的学生,开出“强基处方”;对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开出“阳光处方”;对具备创新实践特长的学生,开出“双创处方”……

  一年多来,“精准提升工程”悄然浸润在课堂内外、学子心中,呈现出立德树人实效,也衍生出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厨吧店长跃上“10万+”平台

  今年5月,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校学生会副主席吴端正受邀参加全国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7月,小吴有幸到团中央新媒体中心学习锻炼,接手运营上百万粉丝的公众号,推文阅读达到10万+成常态。

  有谁想到,这位优秀学子几年前还在厨吧店里晃悠呢。大一时,小吴自觉学业轻松,和几位朋友合伙开了间“厨吧”,做起了吴店长,一年下来小有收入,功课却落到了中档。学院书记崔良波直接找到小吴,帮他分析思想症结找准规划。小吴领悟很快,果断关了店,把精力投放到学业和学团工作上。到了大三,不仅把一等奖学金拿到手,还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参加各种全国大赛,带领团队揽获大学生原创视频征集大赛全国一等奖。

  实习时,小吴又遇到坎儿。是做高薪“程序猿”,还是坚持自己的“策划控”?学院和校团委的老师再度携手帮小吴定标立向,推荐他去团中央实习新媒体运营。

  “每天与全国青年键对键,解难题、做分享、共成长”,小吴感慨,“影响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当一个人不断被正能量激扬着、催促着去散播更多星光、擦出更多火花,他所从事的必定是最有性价比的事业。”小吴最终以优异表现融入到追求梦想的事业中。

  在崔良波看来,精准提升工程中的“卓越工程”针对的都是学业优秀的好苗子。但再好的苗子,思想立不住,也会遇到倒伏危险。对他们的帮扶就是“要在关节点上,给出关键几招,帮助他们找好支点、纠准方位、立高标杆,稳稳地迈向卓越之路”。

  “挂科十三郎”开挂考研路

  学业亮预警灯、两年挂科13门的小胡,是胡乃宝老师认领的“强基工程”中一名学生。小胡见大胡,头句话就是:“老师,我早挂了,你别费心思了。”见招拆招,胡老师对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开出猛药:盯人战术。

  盯人战术可谓步步为营。第一步:拧过来。“车轱辘没有正向坐标,很难真正动起来”,胡老师先抓制动,盯着小胡聊天,获知小胡作为调剂生,最大的问题是对专业不认可。胡老师从课程分析、兴趣选择、就业趋向、上升空间等多角度引导,最终为小胡确定冲击目标:考研!

  “我?考研?确认?”小胡几个问号抛过来,胡老师答:“不信,试试!”由此开启了第二步:黏上去。“基础差的学生,通常缺少好的习惯养成,时间久了,便成了惰性”,胡老师 “黏”着小胡,要求他每天早上6:00把最薄弱的英语复习情况发到微信上,以便掌握他的着力点是否跑偏;每周五下午固定时间汇报一周学业情况,同时进行专业指导。

  前两个月,小胡仍抱怨“白搭”,越到后来抱怨越少,因为成绩越来越好。胡老师又适时插入第三步:顶起来。给小胡打气鼓劲,持续增强他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今年初,小胡以339分的考研成绩被遵义医科大学录取。他激动地给胡老师发来信息:“我足够幸运,尝到了奋斗的乐趣!”胡老师开心回复:“祝贺你,可以盯住自己了。”

  老教授和他的“阳光”小朋友

  预防医学系董兆举教授向来以治学严谨、带教严格出名。在参与精准提升工程时,董教授不仅带“卓越生”“双创生”,更关注“阳光生”。

  说得准确些,划在“阳光工程”里的受帮扶学生一般因为受到各种因素所困,导致心理状态或行为方式出现异常。别人眼里,“阳光生”不阳光,可在董教授这里,他们只是被乌云遮挡了眼睛而已,更要用心去呵护。解困的办法就是要弄准“云从哪里来,如何拂开去”。

  小南(化名)站在董教授眼前时,浑身带刺,“我直率,我没有错,都是他们的错”。小南和同学吵架,和父母顶牛,“怼”是她处理关系的典型方式。深入了解后,董教授找到了源头。小南父母忙于生意,家教方式简单粗暴,不如意就“打”。小南学会了以暴制暴,父母打她,她打弟弟。等进入人际圈,就演绎成冷暴力。

  董教授待小南就像朋友,用“事”说话,不放空炮。在每个矛盾点上引导小南思考为人之道,把实招摆出来让她尝试换个角度处事。心结松开了,小南学业上也取得了好成绩。董教授教她学会打电话跟父母分享好消息,“相信我,不打我骂我,我会做得更好”,这一次妈妈沉默了。

  借着小南身上那股不服软的劲儿,董教授巧加疏导。去年暑假,小南参与到他的社区健康服务队,担任小组长,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董教授要求她“跟男同学一个待遇,日头地不打伞,小雨天不怕淋,让老乡们看到精气神”。小南咬牙坚持,写报告、做答辩,光材料就改了20多遍。当年,服务队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小南高兴地给家里打了两个半小时的电话,电话那头妈妈欣喜地提醒:“越高兴,越要学会谦虚……”

  董教授说,每个“阳光”小朋友其实都是一个小环境,带着来自家庭、社会教育的各种背景。一名称职的教师,就要善于摸清这些背景,把思政功课做到根子上,又能够反哺到小环境,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家、校、社会同频共振的合力。

  “飘一族”,带着理想“软着陆”

  “提升工程”面对的学子,在校园里最常见: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够足、自律能力不够强……好像“飘一族”,理想悬在半空,生活盯在别处,学业止于应付。

  如何让“飘一族”稳稳着陆,以正确的方式打开青春之旅?管理者们没少花心思:要求学生写承诺书、写剖析、写检讨,但这些硬手段却收效不大。

  近两年,学校更多地尝试用“软着陆”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的盲点,找准行动上的落点。卫管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李新征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给竹子塑型,关键靠两点:成什么型要有明确坐标,同时还要小火慢烤让竹子感受恰当热度。”

  他们把学生带到革命纪念馆、到战役纪念馆、到烈士陵园、到校史馆,一次次了解党的历程、学校的发展、英雄的足迹;他们把优秀校友请到校园,谈青春的困惑与超越,谈成长的甘苦与得失;他们聚焦身边榜样,组建学生党务工作室,设立班团建设项目基金,以党建带团建,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进行精神净化“自循环”……

  承诺书变成了一篇篇生动的感想书。李新征的案头,至今珍藏着学子们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后的感言:“那是牺牲的一代,他们辛勤耕耘不言疲倦;他们投身劳动一往无前;他们理想当先不畏艰难……”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