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温医破解痛点:为啥有的志愿服务干不长?

发稿时间:2019-12-15 14:00:02 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 中国青年网

  主播君的话

  “走不远”、“做不大”一直以来是志愿服务项目最大的困惑和痛点。如何破解?近年来,一所看起来似乎资源有限的地方医学院校——温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温医”),用陆续精心培育的几十个响当当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交出了破解问题的答卷,形成了青年志愿服务中独树一帜的“温医现象”。

  今年秋天,当7岁孩童蔡雯(化名)第一次看清银杏叶令人炫目的金黄,为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激动得流下热泪。

  她自幼视力不好,不了解相关知识的父母未进行专业检测,便将她以“盲童”身份送往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她在暗黑的世界里暗自悲伤,直到温医的学生志愿者来到学校。

  志愿者发现,她并不是完全的盲,只是由眼球震颤导致的低视力症状,便为她配置了一个5倍放大镜和2.8倍双目望远镜,并指导她使用助视器、训练生活技能、开展心理辅导。渐渐地,她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了。

  专业的学科背景,让朴素的志愿服务越走越远

  低视力是假“盲”,不是完全看不见。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从眼视光学专业的角度分析,低视力患者可以走出盲校,可以依靠残余视力自信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这样的美好愿景,如何才能实现?吕帆用专业作出判断,也用专业给出了答案。

  2010年,她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在温州医科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具有国际水准的“低视力与视觉康复中心”,为低视力患者免费开展眼科检查、低视力验配、低视力检查等志愿服务。

  2011年,“低视力与视觉康复中心”从学校延伸至医院,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落地,成为杭州市唯一的低视力专科。

  2011年,全国首个低视力教室在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从灯光到盲道,都经过科学设计。学生也不再学习盲文,而是借助远近两用电子助视器等视觉康复工具,和普通孩子一样读课文、看板书。

  回顾这段和青年志愿者们一起治疗“假盲”的近10年历程,吕帆说:“眼视光学专业的学科背景,让朴素的志愿服务越走越远。”

  2001年,我国首个中美联合培养眼视光学博士吕帆曾作为中国大陆首位医师志愿者,参加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的第七届特奥冬季运动会。当时,温医已是国际眼视光学界的“新星”:1959年,学校缪天荣教授发明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被赞为世界视力表设计的金标准;1988年,原温医校长、现温医眼视光学院院长、缪天荣教授的学生瞿佳,首创眼视光学专业,被誉为“中国温州模式”;1998年,瞿佳又牵头创立国内首家眼视光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回国后,吕帆促成国际特奥会在眼视光学院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特奥会地区性合作研究和教育中心——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合作中心,并承办了国际特奥会2003年东亚区“运动员健康”项目培训。瞿佳还于2004年应邀参加全球首本特奥眼科教材的编写和审阅。

  这些探索和尝试赢得了国际特奥创始人尤妮丝·肯尼迪·施莱佛女士的信任,她在温医创建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医学健康中心,并从2005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关爱弱势群体,特奥送光明”活动,为有眼部疾病的智障儿童提供免费治疗。“携手同心,耀在一起”特殊奥林匹克融合志愿服务也由此正式开启。

  该志愿服务独创PPS融合模式,融合生理(Physiological)、心理(Psychological)、社会(Society)三方面,通过健康筛查、营养健康论坛、双向融合课堂等形式,搭建特殊青少年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眼视光学专业的医学生们能学有所用,提升专业认同感。

  在吕帆的感召下,温医学生的课堂从明亮的教室延伸至每一次的志愿服务中。他们不再只做简单的献爱心、后勤保障、陪伴聊天等技能含量较弱的志愿服务,而是结合专业特长,提供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建立志愿服务生态圈

  除了眼视光学院,温医的其他医学专业和学科也结合专业特长,投身志愿服务,并将之融入学科教育中。一个动态的志愿服务生态圈在温医逐渐成型。

  2003年,温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关注到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群体。迷路、记忆力下降、失语……在人生的夕阳时期,他们变成了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小孩”。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数逐年增加,但社会上专门针对他们的养老机构却很少,就诊率也极不理想。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们自发走进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群体,帮助他们早预防、早观察、早治疗,默守着他们的记忆。

  “重播”脑海中残碎的片段

  “在这个永嘉的……战役……呃……呃……战役啊……” 夕阳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87岁的林清明爷爷已不能完整地给志愿者们讲述年轻时的过往,只能断断续续地讲些残碎的片段,志愿者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

  2016年,在10余年的专业发展和志愿服务反哺推动下,温医精神医学学院成立。积淀了13年的“默守”志愿服务,也随之升级为以“敬佑生命、关爱记忆、默守夕阳”为主题的“情暖记忆”阿尔茨海默症关爱志愿服务。

  升级后的“默守”项目,依托最新的精神医学技术知识,将志愿服务融入学科教育中,志愿服务成为温医学科教育体系的一环,一头连着学生,一头连着社会现实需求。单向的志愿服务变成了动态的生态圈,学科发展和志愿服务成了正相关系,并肩而“行”,“走”得长远。

  针对中轻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打造“行为、记忆、情绪”(BME)干预模式,运用MMSE、ADL等专业量表,筛查出认知与生活能力受损的老人,建立患者信息库;治疗上,依托温医各附属医院医疗资源,开通专科医院专家绿色通道进行转接治疗,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进行精神运动康复、刺激大脑记忆功能、降低抑郁发作,这也被称为“pdf-t”全程服务和治疗方案;针对家属病耻感、弥补家属护理不足,志愿者们又搭建了家属生态圈及综合服务中心,对其进行专业护理知识科普、训练以及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志愿者们还紧跟信息化趋势,开创“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开发益智类App“小默大手”、开设微信公众号、建立在线公益中心、创建专属网站,并在线上推广精神运动康复学原理,编写、录制的“活到100岁都不痴呆”手指操等科普教程,在乡村社区、医院病房的实践推广过程中,延缓了26名患者的病情。

  从患者到家属,从线下到线上,从简单的陪护到专业的筛查与治疗,“默守”团队的医学生们,忙碌于社区中心、养老机构、偏远农村,温暖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心。

  一个由医学生学生善心萌发的志愿服务,在不断改善、升级中,逐渐得到了WHO痴呆全球计划实施团队、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中心、温州康宁医院、温州怡宁老年医院等32家单位专家的支持。

  有专业学科支撑、有医学生志愿者的人员保障、有社会化力量的指导、有制度化的运营理念,“情暖记忆”阿尔茨海默症关爱志愿服务一路前行,治愈了越来越多的患者,也反哺了参与其中的医学生们,完善了学校的专业教育配套。

  其实,将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的做法被称为服务学习,又称体验学习,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美国、英国、日本的高校中都有过实践。

  可见,温医的志愿服务理念和实践早已与国际接轨。

  多学科融合办精品

  在温医,推进志愿服务的另一特色是,坚持多个专业领域的协作。

  2005年,温医5位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素养为基础,以解决白血病患者骨髓配型难的问题为出发点,发起了“生命相髓”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带动272位学生成为首批志愿捐献者。并于201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在校大学生作为法人代表的献髓民办非企业组织,这也是目前温州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献髓公益组织。

  摆在该组织面前的最大痛点问题,是“悔捐”。

  “‘悔捐’对已进入无菌仓等待骨髓移植的受捐者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相髓”志愿者陈佳豪希望“悔捐之殇”永远不要发生。

  以往,此类志愿服务大多只关注受捐者,因没有临床技术,学生志愿者们只能提供陪受捐者聊天、缓解家属焦虑、无针对性地宣传捐献知识、征集捐献者、募集资金等相对浅显的服务。当遇到捐献者在最后一刻决定放弃捐献,志愿者们有心无力,受挫感也随之而来。

  这群医学生另辟蹊径,将志愿服务对象聚焦于捐献者,利用医学统计学的专业方法确立了测试对象;构建一个“悔捐”量表,制定筛选捐献者的专业标准,在捐献者登记入中华骨髓库前,对有意向的捐献者进行意愿度动态评估,检测是否为“忠诚”的捐献者。针对检测结果为低意愿度的捐献者,再结合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重点进行知识科普、心理辅导,从而有效预防“悔捐”行为的发生,将“悔捐”率降至最低。

  “生命相髓”团队深知,这绝不是仅仅依靠一个专业就可以完成的。于是,他们引入心理学、临床医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成功构建了“认知-行为”悔捐心理模型,为破解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困境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截至目前,“生命相髓”志愿服务共助力2943位捐献者登记入库,促成14位捐献者成功捐献,两个数据分别占温州地区总数的28%、26%。

  志愿者变身捐献者

  浙江省监狱系统第一位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民警李迪、温州市首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郑科科、温州市首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人员沈伟莉,都是温医的学生。

  “生命相髓”志愿者们变身捐献者,为捐献者奉献“生命种子”的同时,也向“悔捐”大声说“不”。

  温医以梦为马的志愿服务精神不仅唤醒了本土学生的志愿之心,也带动了留学生群体的加入。

  毕实努(BISHNU GAUTAM)来自尼泊尔,是温医国际教育学院的一位留学生。2015年,他号召26位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志愿者,带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知识,从温州出发,走进“一带一路”沿线贫困国家,开启了“医带医路”国际医疗志愿服务项目。

  温医国际教育学院老师谢建伟:

  这不仅是多学科协作,更是多国家的合作。4年的时间,我们走过24个国家,联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救助更多正被疾病困扰的人。

  由眼视光学一个专业孵化多类型的志愿服务,到多种专业、多个国家形成合力创建高质量志愿服务;从单向的志愿服务,到志愿服务融入教育体系,反哺学科发展,温医走出了特色的志愿服务专业化道路,找到了能“治愈”志愿服务“走不远”病症的灵丹妙药。

责任编辑: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