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共青论坛·学员天地  >  正文
“完善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关键要在区(县)基层落地落实

发稿时间:2024-06-27 01:4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提出一是“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二是“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三是“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四是“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五是“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六是“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

  《意见》对志愿服务的定位保留了“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内容,增加了“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从增加的内容上看,对志愿服务的功能性进一步作了诠释,一是说明志愿服务是党的重要工作内容,既是党的社会工作也是党的群众工作。二是说明志愿服务对美好生活创造有利,志愿者通过医疗、科技、环保、法律等专业志愿服务,可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社区小区环境、丰富提高科谱知识、不断提升个人素养。三是说明志愿服务是重在实践,这个定位与之前中央文明委印发的意见内容相同。

  要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六个体系,需要在基层各级党政部门、学校、医院、企业、社区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落地落实、落细落小。

  一、志愿服务动员体系要在区(县)上用力,从组织动员为主到社会动员为主。组织动员主要是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根据临时任务而带有安排性质的动员,可以解决临时任务,不具备常态化。社会动员体系一是动员单位(机构)要在党政机关和社会舆论引导下,单位数量要多、单位公益性要强、单位公信度要高,这样的社会动员效果就会好。社会动员体系二是动员项目要接地气,要是以服务他人特别是一老一小和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为主,这样的项目才容易激发志愿者的爱心善举,参与人数和参与度才会更高。社会动员体系三是动员服务地点与动员对象要就近就便。当然,社会动员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科技工具比如新媒体、自媒体等,可以实现动员速度更快、动员层面更广、动员效果更好。

  要实现社会动员高质量发展,需要区(县)党委社工部发挥主体作用,牵头抓总、督促协调;需要城乡社区发挥主责主业作用,动员社工、社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商家店铺共同参与服务;需要大力发展专业社工组织、志愿服务组织。

  二、志愿服务供给体系要在镇(街)上用力,用项目供给带动内容供给。乡镇、街道是政府最后一级政府,负责城乡社区的管理和人财物的保障。项目是志愿服务事业的生命力,是链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和城乡居民的枢纽。要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就要在项目研发、实施和推广中发力。因此,志愿服务供给体系要在乡镇、街道上发挥好刀刃作用,要大力开发适合村民、居民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针对一老一小的文化体育和健康医疗、科技教育和情感陪伴类项目。乡镇、街道层面可以设立项目研发专员,可以设立项目库并定期向社区发布,由社区联合社工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向居民群众发布,形成良性“点单、接单、买单”的工作机制。

  此外,项目内容供给也十分重要,决定着项目方向是否正确、项目质量是否良好。乡镇、街道有专门党群工作部门,可以在内容上把关。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志愿服务,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要围绕中心工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要聚焦百姓民生,积极组织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支教助学、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

  三、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要在村社上用力,以组织建设推动队伍发展和能力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化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组织化推动地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包括领导和管理志愿服务的党政部门、社区两委和指导志愿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直接参与的活跃的志愿服务组织,以及间接参与、协助参与的业委会、物业机构等组织形态。这些组织都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是领导、推动、促进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因此队伍组织体系要在社区、乡村上用好力。一是要提升村社领导者的志愿服务认知、项目研发技能,激发他们对此项工作的激情和动力,这是决定此项工作是否重视和能否做好的关键。二是要大力培养社区类志愿服务组织,包括备案类的组织;要在医院、公共场所等多发展服务民生类的志愿服队伍,确保队伍规模化和专业化。三是结合社区治理工作,引导社工机构多培养、多使用志愿服务队伍。

  四、志愿服务阵地体系要立足城乡社区,以传统阵地带动公共场所建立新阵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需要在广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阵地开展。规模化、集中性活动开展需要广场、会议室等公共阵地。阵地体系本着1+N+X的原则使用,且以现有阵地为主。“1”就是志愿服务阵地体系要立足城乡社区公共广场为主,“N”就是要用活社区现有儿童之家、妇女之家、人大代表之家和小区业委会办公室、物业公司会议室、小区绿地等专业阵地,“X”就是发现和用好未来驻地范围(驻区、县以内)的学校、医院、企业、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单位的活动阵地。当然,开展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沙龙会等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会议室、QQ微信群来实现。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建立门户网站线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五、志愿服务文化体系要三者并举,形成区县牵头、镇街负责、城乡社区推广的工作格局。《意见》明确提出了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包括基础、氛围和自觉,也即是志愿文化内容、形式和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基本原则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载体、文创产品、现场传播和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等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文化体系。首先,区、县社工部要牵头把关,把当地文化与学雷锋精神、志愿精神结合起来定位志愿服务文化,创作志愿者之歌、编排志愿者音乐剧、创作系列文创产品等,由乡镇、街道负责进一步负责在城乡社区落实。其次,乡镇、街道在负责过程中要注重原原本本安排内容、要注重收听收看群众氛围、要注重常态化开展,因为文化的形成需要内容的精华、时间的沉淀、内心的认同,需要久久为功。再次,在社区、小区的传播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贤达能人、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听取他们对当地文化、雷锋精神的认知,以进一步丰富地方志愿服务文化。此外,在传播志愿服务文化中要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和城乡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六、志愿服务保障体系要在区(县)财政投入上用力,用法制和经费共同保障志愿者安全。财政投入是志愿服务事业的主要经费来源,是这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财政投入充分,培育志愿服务组织、采购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就充分,也可以说财政投入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地方或单位志愿服务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市级财政重点可以培育示范性志愿服务组织、采购大型集中开展的活动项目。区县财政重点支持区、县本级组织和社区类组织。乡镇、街道财政重点在日常性小活动开展和常态化志愿文化传播给予支持。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要大力宣传《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出台地方志愿服务有关法规,不断健全志愿服务法制建设,以依保障志愿者的安全。

  吴元兵: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会专家委员,小平干部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基层志愿服务的策划与传播》(人民出版社)和《志愿大家说》(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表有《社会化是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实践基础》《组织化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科纵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