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共青论坛·学员天地  >  正文
在学思践悟中品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甜味

发稿时间:2024-06-21 06:5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因此,作为中青年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经典,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才能品尝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甜味。

  (一)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努力涵养一身正气。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行?主要在于我们有一大批真正学懂弄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因此,涵养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培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就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学习历届伟人光辉的人格和崇高的品格,深刻把握和感悟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的品质要求,并内化于己,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发扬正气、克服邪气。

  (二)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全面淬炼思想之魂。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资本论>导读》、《<共产党宣言>导读》、《列宁晚年著作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费尔巴哈论》《毛泽东思想若干问题研究》等内容通读,进一步理清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坚定了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会胜利的信念,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洗礼,自觉的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不断升华精神境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立场性,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马克思没有光辉的职业,没有丰裕的生活,但他却成就了世人瞩目的伟大事业,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他,是他博大的胸怀,是他穷仍兼济天下的精神,始终为人民解放、人民利益而奋斗。正是因为他境界升华,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才让他看到世上万事万物的本质,掌握了时代发展的规律,提出“人民创造历史”“人的全面解放”的重要论断,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守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断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四)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有力指导工作实践。

  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学会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工作统一起来,着眼于运用,着眼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并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去丰富和发展,把学经典的成果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和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时,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引导青年,努力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立足“出发点”加强组织育人,筑牢“定海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基础,要求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2. 保证“基本点”加强课程育人,做到“入心田”。马克思主义始终重视青年理论武装,要求高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大力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并深入挖掘和运用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到将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大思政时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观念,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3. 找准“结合点”加强环境育人,达到“润无声”。马克思主义同样高度重视环境育人,要求高校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通过构建大思政格局,将育人融入到教学、服务和管理中,培养校园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打造时时、处处、人人全环境育人生态圈,从而影响青年学子的人格、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形成,达到环境濡染。

  4. 做强“关键点”加强实践育人,实现“接地气”。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实践,充分体现出实践性,要求高校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组织学生感兴趣、愿参与的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国。

责任编辑: